朝鲜对美外交中的“反比效应”

时间:2022-09-24 04:35:14

朝鲜对美外交中的“反比效应”

近二十多年来,朝鲜的神秘、不可预测性、冒险性进入常态化。

就在朝鲜第三次核试余波未了、联合国的制裁措施尚未出台之时,朝鲜又爆出了两条颇具爆炸性的新闻。

一是邀请美国全国篮球协会(NBA)球星罗德曼访朝四天,竭尽上宾之待遇。在美朝关系前所未有的剑拔弩张之际,朝鲜请来一位退役的美国篮球明星干什么?难道想复制当年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

一直以来,朝鲜的最高外交目标就是改善朝美关系。撇开对NBA的情有独钟,将“篮球外交”作为一张民间外交牌来打也在情理之中。可惜的是,这一次NBA球员的访朝不仅未有官方背景,甚至美国政府还忙不迭地撇清干系。

NBA此次访朝带来的轰动效应,大多是罗德曼个人的明星效应,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破冰之旅”。事实上,罗德曼也不是第一个“破冰人”,比罗德曼级别高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克林顿,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森等政要都曾访问过朝鲜。近两年,斯坦福大学核科学家霍克、著名学者刘易斯、谷歌总裁施密特等其他领域的代表也都来过。所以,连韩国和朝鲜都区分不清楚的罗德曼,充其量也只是一位美国对朝“友好人士”而已。

如果说NBA明星造访朝鲜属于娱乐版头条,释放出的是和平与友好的信息的话,那么,第二则登在军事版的新闻就充满了不同寻常的火药味:朝军最高司令部发言人宣布朝鲜停战协定作废,并全面中止朝军板门店代表部的活动。

所谓不同寻常,体现在以下三个“首次”:首次由朝鲜第一副总参谋长亲自出面发表声明;首次明确提出将动用“精确核打击”回击美韩“先发制人核打击”;首次提出“将在任意时间对任何对象实施不受限制的精确打击,提前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最关键的是,朝方声明中屡屡提及朝鲜将采取更加强有力的第二轮、第三轮“实际应对措施”。

朝鲜连出狠招,到底想干什么?

答案很明显。一是保住国家安全,二是以核导为议题,吸引美国重回谈判桌,真正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

执政后的一段时间里,朝美缓和关系的“窗口期”一直存在。这是多重因素叠加所致,例如,美国大选年、朝鲜新领导人新气象、韩国新领导人可能提出的对朝和解政策,等等。可惜朝鲜没有把握住这么好的机遇,接连的卫星发射和核试验,让原本有一丝新希望的朝鲜对外关系完全陷入了僵局。

在此,想先探讨一下国际政治学一直以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维持和平,却走向了战争?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合作,却选择了冲突?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杰维斯看来,在寻找战争和冲突原因时,除了国际体系和国家体制两个变量外,特别提出要研究“决策者个人的认知心理”。

他在其经典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中指出:“一旦政治家已经具有对另一个国家的某种认识,他就会保持这一认识,即使出现大量与其认识不相符的信息,他仍然很难改变原来的认识。”所以,对于当前的朝鲜,恐怕要对“决策者的个人心理”作出深度研究并施加影响。

执政上台后,在核导问题上采取了超强硬姿态,与其祖、父辈一脉相承,而且“亮核”手法越来越直白,对美国的喊话调门越来越高亢。但是,回顾朝鲜核问题发展历程,朝美外交呈现出一种“反比效应”。朝鲜刺激美国的手段越狠,其与美国谈判的可能性反而越低。

金日成时代,朝核问题第一次浮出水面。美朝直接博弈,终于达成了《朝美核框架协议》。这一协议的达成,关键还是朝美都抱着解决问题的期待去谈。时代,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开启了六方会谈。不过,会谈谈谈停停,其间,朝鲜进行了多次核导试验,有关方对朝鲜的信赖度一直走低。因此,会谈虽达成了一些协议,但在朝鲜无核化问题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各方在核谈判问题上的来回折冲,让人们已经习惯用另类的眼光来打量朝鲜,朝鲜也不断用另类的行动来固化自身的对外形象,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朝美对话的大门很难开启。

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朝鲜到底会走向哪一步?笔者在此只能提供一个朝鲜不应该走上哪条路的参考答案。

生前特别欣赏这么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宇宙。”笔者认为,这个支点,如果是核武器,那就是朝鲜民族的最大悲剧。

上一篇:“牡丹社事件”与日本吞并琉球国 下一篇:朝美: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