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探析

时间:2022-09-24 03:48:55

关于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探析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为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经济创新发展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和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配套以及政策体制管理,财力投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协调、协同、协作。吉林省由于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成果的有效需求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1年有7类1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而成果转化推广率仅为26%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15%,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我们农业大省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二、制约农业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缺乏转化的意识。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研发,而忽视成果转化的输出环节,导致成果与转化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二)缺乏需求内在动力。目前,我省广大农村采取土地承包分散经营方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常常流动,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应用。

(三)缺乏应用能力。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承担现代物质技术的装备能力,加之,现阶段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外出务工,老农民留守故土,对农业科技望而却步。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主要用户是农民,农民认知度低和缺乏应用的科学能力,是制约成果转化一大障碍。

(四)缺乏推广机制活力。我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服务功能不健全,基本处于单打一或靠政府行政命令,没有形成统一联合开展综合和市场化运作,尤其是缺乏成果转化、经营服务的激励机制,导致成果研发、转化、技术服务脱节,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三、加速成果转化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做到“三个注重和三个着力”,即:注重农业科研与农、林、畜等生产部门密切联合;注重农业院校、推广站、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等部门密切配合;注重科研基地与实体企业合作;着力在科技适用性上下功夫;着力在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着力在财政扶助上加大资金投入,加速推进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树立科技意识,强化责任落实。

1.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农业部门要会同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规划,分批、分期对乡村科技骨干、科技专业户、龙头企业和科技带头人进行技术培训。

2.抓好教学。办好农村职业高中,提高专业文化知识,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担任农业技术员或村干部,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抓好宣传。要成立专门的科普组织,抓好农业科学普及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手段,开展科普教育。

4.抓好示范。加强农民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建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作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直接感受科技成果的作用,激发农民树立科技意识,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运用新成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机制建设。

1.科技主导,建立联动机制。

一是科技服务一站式。实行科技人员跟踪成果转化到基地,全程负责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到人,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成果实施一体化。鼓励科研院所承办、创办科技示范区,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科技产品的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成果转化一条龙。鼓励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以科研成果入股,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共建科技园。实现科技人员成果、效益双丰收。

2.市场引导,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建设好服务功能。按照强化县级、健全乡级,积极探索区域性建站的服务格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服务体系和功能。

二是建立推广队伍。要在人才开发培养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探索创新,合理设定编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建立市场化模式。探索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促使技术人员、农民、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允许技术人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经营特色产业。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独立、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对专业技术职务试行评聘分离,根据实际贡献率采取聘任制,市场化运作,彻底打破科技人员“吃大锅饭”;探索科技人员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效益分成等,真正形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劳多得的分配格局,充分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收的积极性。

3.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

一是以奖补为动力。把科技培训费直接补给对科技成果转化跟踪服务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的,财政给予贷款贴息,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把性质相同、类别相近、用途相似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投入,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

三是结合政府的产业化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

四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降低投入成本。对一些闲置资产和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如:利用合乡并镇后闲置的办公室、村小学校舍以及对外出租、出售的册外耕地、荒山、草原、林地和水域的收入,丰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来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根据吉林省现行的惠农政策和财政体制,改变惠农项目审定、资金分配的审批管理格局,创新建立项目审定、资金分配和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

4.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的经验,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探索农业保险新途径。

一是实施农业保险税收政策优惠,弥补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为科技成果转化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二是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参与科技保险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保险企业参与农业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降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风险。

三是探索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健全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联保机制。

(三)集中财力物力,强化措施落实。

1.加大重点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在兼顾全省平衡的同时,重点对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大、挖潜增收多的粮食生产基地倾斜;加大对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突出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形成从科研到市场的良性循环。

3.侧重经济效益。对一些预期转化效益良好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根据科技成果的特性,合理调整转化项目实施的周期,确保重点项目和成果得到顺利转化,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着力抓好落实。为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强化措施落实。

一是强调责任抓落实。抓落实要建立以“一把手”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做到责任到人,实行领导带头包保县(市),科研院所率先包保重大项目,科技人员包保示范户,全程负责一抓到底。

二是强调任务抓落实。每年都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双向下达。既分解到每位领导、细化到科研院所、量化到科技人员,同时,明确到各县(市)、各乡镇、各村屯户,每项工作都有明晰的目标任务分解表,定期通报。

三是强调时间抓落实。尤其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科技,在成果转化上要明确完成时限。

四是强调考核抓落实。制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奖惩问责制,做到统一考核、统一评比、统一兑现。

(课题组成员:周仁杰 王峰 亭 曲道德 张焕伟 吕玉清 张胜才 李来成)

上一篇:彩林与雪山之间偶遇彩虹 下一篇:简述我国推行生态公路建设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