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问题

时间:2022-09-24 03:29:10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问题

作者简介:郑雪(1990-),女,吉林四平人,职称:学生,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奉献精神的体现,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公益性活动,而今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志愿组织中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问题也随之出现。学校、志愿组织、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实际行动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40-02

大学生志愿服务原本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大学生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志愿行为,而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却成为了一种评判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硬性指标,成为了一种功利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再是爱心的体现,而变成一门大学生的“必修课”,变成让大学生头疼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功利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失去了志愿服务原本的意义,不仅没有体现大学生的素质,反而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中的评价大打折扣。学校、志愿组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行为偏差是造成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功利化的关键因素,只有调整好三方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评价。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原因

1.1 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要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各高校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学校对志愿服务大学生有相当多的鼓励政策,例如志愿服务大学生有优先当选学生干部的资格;志愿服务大学生在德育评价方面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优先得到学校给予的各种荣誉称号的资格。

有的学校甚至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门社会实践必修课,要求在大学生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必须有志愿服务的经历,并且对志愿服务的时间有硬性的要求,只有达到时间要求才能够修满这门课的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学校的要求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功利的强制行为,而不是志愿的奉献行为,学生想要顺利毕业,想要在大学中获得相应的荣誉就必须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也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要求,使得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性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呈现功利化趋势。

1.2 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志愿组织在招募志愿服务大学生时往往会给予相应补助,补助每人每月可达千元甚至更高,志愿组织提高补助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素质,保证志愿服务授课质量,但是过高的补助会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变为“大学生实习”,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工作,失去了志愿服务的无偿奉献性,而变为了一种金钱的交易。

志愿组织为了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往往会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后开展大型文艺演出,展现志愿服务大学生的才艺、情操,并会邀请省市相关政府、企业领导出席义演,颁发志愿者证书,增加了志愿服务大学生与知名企业领导接触、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工作的机会。政府性志愿组织往往与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能够获得志愿服务证书,而且可以获得推荐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的今天,每一个就业的机会都是很难得的,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参加志愿服务大学生隐藏的动机。

1.3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大学教育中缺乏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在,很难找到适当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不能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任务,一门课程,对待志愿服务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在志愿服务之前做充足的准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投入全部感情、获得乐趣,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理想,大学生们收获也较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只是为了修够学分,能够顺利毕业,志愿服务时间尽量短,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他们从完全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将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获得证书、推荐工作的一个工具手段,这样的志愿服务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仅志愿服务大学生不能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意义,也不能真正对志愿服务地区起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2 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远离功利化

2.1 学校要求合理化:学校应该采取合理化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取消硬性指标要求,多开展志愿服务相关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团体、个人的事迹在学校的主要宣传媒体上进行宣传,对相关大学生提出公开表扬,使得大学生能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校应该减少志愿服务经历在综合素质评价之中的比重,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可以对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有所倾向,但一定要避免绝对优势,让志愿服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定位更加合理。

2.2 优化志愿组织相关政策: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补助应该低于该城市的平均基本工资,志愿服务的资金补助必须控制在福利性的范围内,不能让功利性代替福利性,应该让志愿服务充分体现奉献精神。

志愿组织颁发志愿者证的时候应该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而不是“凡进必发”,志愿服务需要形成合理的志愿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将志愿服务的证书分为不同等级,根据志愿服务表现颁发相应证书。在志愿服务的工作质量方面严格把关,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保证志愿服务者的素质,肃清志愿服务者的动机。

2.3 端正大学生意识:大学生应该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性质进行学习,将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真正读懂志愿服务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服务动机。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关于志愿服务的宣传活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服务活动有深刻的、正确的认识。在志愿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志愿活动中体现大学生的素质与情怀,在志愿活动结束后积极总结志愿服务经验,并同一同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经验交流、分享。

随着社会、学校、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关注度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功利化趋势。学校、志愿组织需要调整相关观念及政策,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志愿性、公益性,大学生需要端正志愿服务动机,同时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的意义,让志愿服务体现大学生的素质。在学校、志愿组织和大学生的共同配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会逐步克服功利化走向公益化。

参考文献

[1] 康翔.《去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2年2月刊

上一篇:论文艺复兴精神在徐渭性格里的体现 下一篇:中国墓葬中的传统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