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不一致倾向和确认偏误(上)

时间:2022-09-24 03:02:56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中有个章节——人类误判心理学,是该书最精华思想内容之一,其中提到避免不一致倾向。讨论投资中的避免不一致倾向,我们最好从引用并学习查理的文章开始,但读者最好去看看原文。

查理·芒格说,人类的大脑具有抵抗改变甚至快速消除怀疑的倾向。大脑抵抗改变的倾向,使得人们倾向于保留如下几种东西的原样: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等。在决策时,往往会不自觉的跟以前的认知、观念以及曾经的做法等保持一致。

人类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出这种避免不一致倾向?查理·芒格猜想这种伴随消除怀疑、抵抗改变的模式,主要是由如下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1)当人类的远祖还是动物的时候,迅速做出决定对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抵抗改变的模式有助于更快地做出决定。(2)它使得我们的远祖能够通过群体协作而获得生存优势,因为如果每个人的反应总是不停地改变,那么群体协作就会变得很困难。(3)从人类刚开始识字到今天拥有复杂的现代生活,中间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它是进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办法。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给文明社会带来了许多良好的影响。但如果任由避免怀疑倾向引发的快速决定和拒绝改变这种决定的倾向相结合,将会使现代人的认知出现大量的错误,而且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我们所有人都曾和许多冥顽不化的人打过交道,那些人死抱着甚至是他们在小时候形成的错误观念,直到进了坟墓,还不肯放手。凯恩斯爵士(John Keynes)谈及他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同事时指出,新思想之所以很难被接受,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太过复杂;新思想不被接受,是因为它们与原有的旧思想不一致。

这种避免不一致的倾向,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确认偏误。如果前者是个中性词,后者就完全是个贬义词了。罗尔夫·多贝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把确认偏误称为所有思维错误之父。确认偏误是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巴菲特说:“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罗尔夫·多贝认为,可能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这肯定不是全部,但有一定的道理;反过来讲,被确认偏误控制的人,不可能是个理性、客观看待问题的投资人。

在投资时,我们一般会出哪些确认偏误的问题呢?

收集信息的偏误

在自己有想法的情况下,寻找论据支持的方式就是带有偏误的,比如提问的方式、搜索的关键词等。这会导致接触的事实不全面,很容易让自己沉浸在自己构造的一个支持自己的世界里。在股市火爆、你也挣钱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关注支持股市上涨的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加速、股市开户数上升、公司业绩变好等;容易忽略相反的证据,比如少数专家和交易所不断提示投资风险、整体市场估值过高等;更有甚者是媒体自动代替我们过滤了信息,标注置顶的往往是“好消息”。具体到企业,像一些苏宁电器的投资者,更容易关注苏宁电商方面的进展以及线上线下的联合优势,而有意无意忽略整个电器产品渠道商业环境剧烈变化,比如竞争格局和竞争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包括价格透明渠道定价能力弱化、跨地域竞争成为可能、渠道对客户的绑定能力下降等。另外,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单个股票投资者群,如果投资者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区里,更容易加深这种确认偏误,“抱团取暖”可能变成了“抱团洗脑”。

理解信息的偏误

即便是给定了客观的信息,不同的人对同样信息的解读也会有偏误性。比如,在笔者前篇文章中提到的信息异质,在投资者获得信息到进行决策中间,一般还会有整理、分析、筛选、提取、理解翻译等过程,而这一过程因投资者的不同会有很大不同。虽然是同样的信息,但对信息的理解往往受我们已有的看法的影响,在理解方面,我们会进一步过滤。另外,如果作为投资者买入了某个公司的股票,还变成了这个公司或者其产品的“粉丝”,可能会让我们难以客观看待投资的对象。当然,如果我们不喜欢某公司,也往往会揪住某公司的一些问题不放,忽略或者弱化该公司所有其他的优点。在投资论坛里,我们如果不能从“粉丝”和“黑”的不断争论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参与,忽略它。

记忆信息的偏误

我们并不能记起当初自己决策时的所有观点,但往往能记起与后来发生结果相一致的观点,并且容易锚定于目前观点,而调整推断初始观点,结果发生后,我们才有了目前的观点,但我们倾向于用目前的观点代替我们已经不能记起的当初的观点。还经常进行认知重构,记忆并不是在我们过去的经历存进记忆库中的拷贝,是在我们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比如,我们对某个公司投资买入的理由,如果当时没有记下,后期回忆起的理由可能已经不是当初买入的理由了,而更加接近于现在你认为的理由。还是以苏宁电器为例吧,比如当初买入的理由是估值比较低、受电商的影响不大等,后来你持有的理由可能是苏宁云商的管理层很努力、其电商发展不错、线上线下具有优势等,我们的记忆信息也容易出现偏误。如果我们容易健忘,买入决策时最好把理由记下了,以便以后对照。

我们都是人,是人就不太可能完全避免确认偏误的影响。我们是否有办法减少确认偏误的影响?相信没有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一起学结。

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先以《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的一个实验做个引子,进行思考,其他的内容下期再讨论。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 但还是有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 7呢?”“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它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这个对我们有启发吗?

上一篇:死后可获赔2.01亿美元错综离奇的富人险 下一篇:收入不稳定家庭如何做好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