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非正常撤离应对措施的法律问题

时间:2022-09-24 02:52:35

外资非正常撤离应对措施的法律问题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外商投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的现象,本文就目前我国外资非正常撤离这一状况进行分析了解,找出相关原因,进而为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外资 非正常撤离 应对措施

一、外资非正常撤离内容

所谓“外资”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中含有(或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所谓外资非正常撤资,即外资企业在没有清算债务以及申报破产的情况下,不按合法程序而突然撤离的行为,遗留下大量的例如劳资纠纷、建设工程和买卖合同纠纷等相关问题,从而直接导致其配套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出现资金困难,并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

二、外资非法撤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也是我国外资非正常撤离的直接诱因。2007年以来,由美国肇始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金融危机,进而危及到实体经济,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这也扩大和加速了本已初现端倪的外资撤离。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国际资本起伏不定,外资母公司与关联公司资金链短缺,这使得中国境内的外国投资方难以继续。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利润空间被逐渐压缩,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订单和销售利润不断减少,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外资撤离。

(二)国内环境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外资商的重要投资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5年以来,部分行业出现了外资撤离现象。主要原因为以下几方面:

在土地方面,外商在投资初期与地方政府商谈投资协议的时候, 一般都会做出大额投资的承诺。从2007年开始起,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纳入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从而也增加了企业的建厂成本。

在劳动力方面,2008年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企业“三金”的增加,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所以外资会更偏向于用工成本低的例如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其他发展国家。

在环境成本方面。最近几年,我国提出了有条不紊地推进科学发展道路,越来越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环境因素进入生产环节成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政策指导下,环境也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考虑因素,严格遵照环境标准是必然的。而这些也使得一些外资企业感到压力。

(三)法律手续上的原因。

如果一家外资企业申请终止后, 正常的清算程序包括组成清算组、通知债权人并公告、债权人申报债权、清算组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此程序非常繁琐,事务繁杂,全部程序走下来,少则65天,如果程序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例如资产少于债务, 清算组则要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须经过破产申请与受理、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等程序,从而就需要至少130天才能完成。而此时的非正常撤离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因此从法律上来讲,其根本不具备自行清算的条件。如此的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外资企业的正常退出。因此那些具备清算条件的企业即使有清算意图,最终都放弃清算,选择非法撤离的途径。

三、对外资非正撤离的应对措施

针对外资非正常撤离,有必要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和损失,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外资企业退出机制,引导外资企业合法退出,避免非正常的退出。

(一)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

正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使他们变成了特殊企业,从而埋下了不负责任的种子。应当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外资,更多地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外资,进而深化引资政策和措施,减少优惠政策,对外资和内资企业一视同仁,是国内外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二)完善外资准入和外资信用机制。

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有关机关应当认真履行审查职责,严格把握好外资企业入口关。在招商引资时,应该选择那些信誉较好的、规模较大的外资进行合作。在吸收外国中小企业投资的同时,加大吸收外国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力度;在吸收外资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外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而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有关机关应当严格审查,银行也要对有关外资企业的贷款严加控制,并严密跟踪资金运行轨迹。

(三)完善清算制度。

为了保障外商投资企业清算的顺利进行,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但是外企清算仍存在诸多障碍: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自行清算,除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司法解散等情形,向企业主管行政机关申请解散是企业清算的先置程序,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主管机关往往拖延对企业解散的审批因其对各种利益的考虑;企业的自行清算不会导致企业的诉讼、执行程序的中止,所以在企业清算过程中,人民法院会按照自己的程序拍卖或变卖清算企业的财产,从而使得清算工作不了了之,等等。为此,应当要完善清算制度,首先就是要整合外资企业清算法律制度,企业自行清算、破产清算、强制清算等制度,还有何种情况下适用何种清算制度等都应当在外资企业法中作出规定;其次是完善清算程序,应当尽量采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外资企业问题,增强企业透明度和便捷性,从而使外资企业放心;再次要明确清算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对于外资企业清算负有义务的主体应当予以明确,从而遏制外商投资者和高管人员非法恶意撤离,督促中国的股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方及时行使清算申请权;最后,赋予相关利益方财产性法律救济权,债权人对于清算有监督权,所以债权人可以在必要时申请法院介入清算,并申请法院对企业实行财产保全或证据保全,以防止财产或证据的灭失,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沈四宝、欧阳振远,外资非正常撤离的法律特征及其对策[J].河北法学,2009,10.

[2]白燕. 跨国公司对华撤资现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17).

上一篇:论网络虚拟财产 下一篇:浅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