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与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4 02:11:21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与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副作用,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分析91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并出现药物副作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1例患者中91例出现副作用, 占21.62%, 副作用包括神经肌肉、泌尿系统、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他汀类药物治疗3个月内出现副作用, 占91.21%。单一采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共33例, 占36.26%;合并用药患者58例, 占63.74%。用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发生副作用的比例最高, 共50例, 占54.95%, 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他汀类药物(P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血脂调节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46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中常用调脂药物, 在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积极治疗效果, 被公认为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血脂调节治疗药物。但很多心血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因药物间的反应机制增加了副作用的发生几率[1]。为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副作用情况,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并出现药物副作用的9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421例, 其中91例出现副作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均无肝、肾、胃、肺等器官病变, 其中高脂血症44例、动脉硬化32例, 冠心病15例。

1. 2 方法 对91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并出现药物副作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副作用发生时间、用药情况、副作用症状等。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91例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于本院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421例患者中91例出现副作用, 占21.62%, 其中男49例(53.85%), 女42例(46.15%), 年龄28~74岁, 平均年龄(57.2±4.6)岁。其中≥60岁的高龄患者共44例, 占48.35%,

2. 2 91例患者副作用发生时间及用药情况 83例患者于他汀类药物治疗3个月内出现副作用, 占91.21%。本组患者均每晚口服他汀类药物10~40 mg, 平均用量(25.4±3.6) mg, 其中单一采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共33例, 占36.26%;合并用药患者58例, 占63.74%。合并用药包括贝特类、大环内酯类、烟酸类等药物。

2. 3 91例患者副作用表现及副作用引发药物 副作用包括神经肌肉、泌尿系统、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几种类型, 本组患者采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其中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发生副作用的比例最高, 共50例, 占54.95%, 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他汀类药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期间, 密切观察期临床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用药副作用症状, 则立即缩减他汀类药物的用药量, 或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同时告知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 注意油脂的摄入量, 定期对肝肾功能、尿液、心肌酶等指标进行检测,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 患者经以上措施干预后, 副作用情况均逐步好转。

可产生副作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西立伐他汀6种, 其中以辛伐他汀的副作用发生率最高, 具体因素尚不明确, 这可能与辛伐他汀分子结构的羟甲基戊二酰结构应在肝脏中转化为开环羟基酸之后才具备药理活性的因素有关[2]。此外, 他汀类药物还可改变肌细胞中的甲羟戊酸途径, 诱发细胞早亡。同时还可对线粒体氧化代谢功能造成影响, 致使辅酶Q10大量减少, 最终造成横纹肌溶解。除肌肉系统外, 消化系统的副作用也较为多见, 主要副作用为肝毒性, 包括药物肝损伤及转氨酶升高。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为肝脏在人类机体中有着重要的胆固醇合成作用, 而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调节时, 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进行P450代谢, 继而引发肝毒性。

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虽然能够有效调节血脂, 但因需采用联合用药等因素, 导致其副作用发生率较高, 副作用一般可见于患者神经肌肉、泌尿系统、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部位及机体系统中。为保证用药安全,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应当密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 掌握用药指征, 从而将副作用发生率与毒副影响降至降低。

参考文献

[1] 汪卫东, 李炜, 刘新平, 等. 2001-2013年邯郸市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5):536-540.

[2] 唐钦春, 梁如梅. 分析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1):222-223.

[收稿日期:2015-08-06]

上一篇:冲洗式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阿奇霉素联合中药内外合治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