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时间:2022-09-24 01:58:01

【摘 要】崇因寺曾是正定的寺院之一,明神宗圣旨碑是寺中流散多年后又失而复得的重要石刻文物之一,碑阳所刻的明神宗颁经敕谕及碑阴所刻的募缘疏,为考订崇因寺的历史沿革及铜铸毗卢佛像的铸制缘起等,提供了确切的文字资料。

【关键词】河北正定;崇因寺;明代圣旨碑;毗卢佛

崇因寺坐落于河北正定城内北门里街路西,历史上曾是这座古城的寺院之一。然而历经岁月风雨,偌大的寺院如今仅存南端的照壁和北端的藏经楼,其它的建筑及文物,除1959年将寺内重要建筑毗卢佛殿与毗卢铜佛迁至隆兴寺中轴线末端,一口明代铜钟和一尊韦陀铜像藏于隆兴寺进行保护外,大多均已坍毁和流散。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后经调查,发现了一些自崇因寺流散的石刻文物,明神宗圣旨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此碑原立于崇因寺内,20世纪50年代移至寺外,被砌于今常山公园门前的桥上,1980年重修该桥时拆下,运至隆兴寺保存。碑为青石质,座失,首身一体,高221厘米,宽76厘米,厚19.5厘米。碑首部分高60.5厘米,阳面碑额刻正书“圣旨”二字,两旁线刻二龙戏珠,且辅以祥云纹(图一)。碑身边饰亦为龙戏珠纹,内刻圣旨全文,计15行,满行31字,共312字(图二)。内容如下:

敕谕一道皇帝敕谕,敕赐护国崇因寺开山第一代住持性定僧众人等。朕惟自古帝王以儒道治天下,而儒术之外复有释教,相翼并行。朕以冲昧嗣承大统,迄今卅有七祀,天下和平,臣民乐业。仰思天眷祖德洪庇,良由大公同善之因,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盖仁慈清静,其功德不殊。神道设教,于化诱为易;祖宗睿谟,意深远矣。佛氏藏经旧刻六百三十七函,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续刊四十一函。朕既恭序其端,而又因通行印施,序其前后,敕谕护持,所以锡孝类、流慈恩也。兹者,朕嘉善道之可依,念传布之未广,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庶表朕敬汤护以。此经颁布之处,本寺僧众人等其务斋心礼诵,敬奉珍藏,不许亵玩。今特差汉太监王忠,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吉旦

从圣旨内容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敕赐护国崇因寺”,系明神宗赐额。性定为其开山第一代住持。

碑文中记“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僧录司是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唐文宗开成年间置左、右僧录司;宋承唐制,设左、右街僧录司;后几经改制,元朝于各路设僧录司,后期废。明政权建立之初,僧侣出身的明太祖对佛教进行整顿,洪武十五年(1382)仿照宋制,设各级僧司、僧官;在京设僧录司,为管理僧人之最高机构,隶于礼部,负责颁给僧人度牒、总理天下僧人以及统领地方各僧官衙门,即府之僧纲司、州之僧正司、县之僧会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均各一人,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充任。

此颁经敕谕所涉佛教经典计有佛氏藏经旧刻637函、慈圣皇太后续刊41函,以及神宗命所司印造全藏678函。藏经,即大藏经之略称,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称“一切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作“三藏经”,分别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之著述。明代的大藏经有“南藏”和“北藏”。初刻南藏系洪武五年(1372)敕令点校,三十一年(1398)刻成,因版刻成后不久即被焚毁,故流传极少。明成祖永乐年间又敕令雕印,称永乐南藏,亦即世所称南藏,刊成于永乐十七年(1419)。北藏是明成祖朱棣敕命编撰的一部大藏经,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而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完成。大藏诸经凡636函,万历年间,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序凡677函及目录一函。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678函”[1]是也。这些经藏“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可见明万历时期,正定崇因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

该碑阴首部正中碑额刻正书“碑阴”二字,两旁装饰纹饰同碑阳(图三)。碑身周边刻缠枝花纹,内刻“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疏”,楷书16行,满行32字,共378字(图四)。全文如下:

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疏粤崇因禅林,古之天王兰若,罹兵燹兴废,弗稽于何代也。今安圆回三级千佛金像,我当今皇上同圣母慈圣皇太后老娘娘御制所造。今展拓重修建四方大殿,厥工非,力寡难。普告十方四众贤善,第望欣施,微者不拒。聚众尘而为岳,会涓滴以成溟。百储,四方辐辏,欲了此何难哉,在发心而已矣。倘然郎彻三轮,不住一法,功德等于河沙,福果同于劫石。《地藏经》云,生前作福,十分全收;没后追修,七中获一。黄金盈室,空留祸患之资;白璧千箱,斗乱子孙业重。人生若梦,奚不广结善缘;幻世空花,早觉身前作福。人无百载欢娱,财属五家有分。达士宜思,遇好事莫轻放过。或栋梁椽柱,或砖瓦灰石,共种出世良因;或工价颜料,或米面柴薪,同成无上妙果。不徒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且当于今世后世而资遐福。作善降祥,积善余庆,善岂无征。舍笠遮佛,樵夫位尊离面;顿饭施僧,贫婆果乐三禅。稽古明言,况乃佛非妄语。只教来世胜今生,莫遣今生胜来世。第办肯心,福不唐捐者矣。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作证。沙门性定薰沐谨书”

该碑文系崇因寺住持僧性定为安奉圆回三级千佛金像修建四方大殿而书的募缘疏。虽未刻时间,但其作为圣旨碑之碑阴,应与碑阳的刻立时间基本同时。此碑文中关于寺院的沿革记为“粤崇因禅林,古之天王兰若,罹兵燹兴废,弗稽于何代也”,与《正定县志》所记“崇因寺,明万历丁未僧无疑募建”有异。唐天宝元年,西域大食国侵扰安西,路远来不及发援兵,玄宗乃令不空法师入宫做法,求“禅兵之助”,大食果然退兵。为此,玄宗下令在各府城楼绘立天王像,并设立别院供奉天王。若依此说推测,募缘疏所记崇因寺有可能为唐代创建,后罹兵燹废。“今安圆回三级千佛金像,我当今皇上同圣母慈圣皇太后老娘娘御制所造。今展拓重修建四方大殿,……”文中的圆回三级千佛金像系原供于正定崇因寺内的铜铸毗卢佛像(图五),四方大殿即供奉该像的毗卢佛殿,1959年一并迁入隆兴寺。由于历史的原因,崇因寺碑刻现无一存立原址,该碑上世纪50年代也已挪作他用,所以关于崇因寺铜铸毗卢佛像的铸制缘起,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此募缘疏中这短短的40个字,无疑是研究该佛像历史沿革的确切文字资料。它明确告知,正定崇因寺的铜铸毗卢佛像系明神宗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铸制时间应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或稍早。

无论从碑阳明神宗颁经敕谕,还是从碑阴的募缘疏,都可看出明神宗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对佛教的崇信。明神宗即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时不足10岁,以高拱、张居正为辅臣。万历初,张居正秉政,综核名实,整顿吏治,清丈田地,行一条鞭法,整饬边备,国势渐见中兴。张居正死后,神宗尽反其所为,改革遂废,政局复趋守旧。万历皇帝晏处深宫,长年不理朝政,以聚敛金钱珠宝为务,公然传索帑藏。神宗生母李太后,县(今北京通州)人,嘉靖年间入宫为宫女,后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1567)三月封贵妃。神宗即位,上尊号“慈圣皇太后”,万历六年(1578)三月加尊号“慈圣宣文皇太后”,十年(1582)加尊号“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明史》记其“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资巨万,帝已助施无算。居正在日,尝以为言,未能用也”[2]。有专家分析其好佛的原因,认为“孝定李太后好佛,自有心理性格原因。她宫人出身,地位卑微,又早年丧夫,儿子幼小。隆庆帝36岁死,时李贵妃26岁。寡居内心悲寂,礼佛念经以摆脱精神苦痛;宫人卑微身世,兴建佛刹以提高政治地位。”[3]依此所记李太后的年龄并佛像铸制年代推知,御制此佛像时,慈圣皇太后的年龄刚逾60岁,故近年正定隆兴寺的导游词云此毗卢佛系明神宗为其生母72岁寿辰御制之说尚需考订。李太后内性严明,教帝颇严,神宗继位时不足10岁,李太后在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神宗乃“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故他崇信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应与李太后有关。

此碑之碑阳、碑阴内容都是研究明代佛教弥足珍贵的史料。碑石在流散多年后失而复得,实为一幸事,否则,明神宗曾颁经敕谕正定崇因寺将不会为后人知晓,其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精美的毗卢佛之事也将会为历史所湮没,成为难解之谜。

参考文献

[1]《明史》卷98《艺文志》。

[2]同[1],卷114《孝定李太后传》。

[3]阎崇年:《慈圣太后与永安寿塔》,《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1期。

上一篇:中型民营企业管理变革思路 下一篇:预测老年女性跌倒风险的静立平衡COP活动参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