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正定府府衙研究

时间:2022-09-02 11:23:43

古正定府府衙研究

【关键词】正定;府衙;研究;复原图

【摘 要】正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被称为“北方三雄镇”之一。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的治所,衙署建筑众多,但是因为历史和人为的原因,现均已无存。因此,钩沉一个已经“鞠为茅草”的正定府衙,不仅具有建筑学和衙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更能从中管窥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

一、正定府衙的历史沿革

正定地处冀中平原,为冀南重镇,在汉为藩国,晋、唐时期皆为郡治,明代为省治,至清代因省会移于保定,遂降为府治。正定府衙始建于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以后历代各有增修,直到1913年废府存县为止。

据《乾隆正定府志》记载:正定府署在城内西北,即元正定路旧署,中统壬戌(1262年)建,因“漫不加省,日入于坏”,以致“堂宇罅漏,户牖欹倾”[1]。泰定乙丑(1325年)达鲁花赤康里复撤,新之。元末遭兵革。明洪武十年(1377年),知府郭勉复之,正统六年(1441年)知府黄忠、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府余瓒、弘治八年(1495年)知府张淑各增修,正德元年(1506年)知府彭泽建循天理堂,嘉靖十六年(1537年)知府宋宜立题名碑,万历戊寅(1578年)知府钱普于大门东增置迎宾馆[2]。

清代以来,正定府衙递有增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府富尼汉修右辅雄藩牌楼,二十年(1755年)知府傅筠修鼓楼大堂,二十三年(1758年)知府郑大进修萧曹庙、左右牌坊,二十四年(1759年)又加建东书房8间,重葺三堂、后宅、山亭、莲亭、内外宅门、小配房11所。此时(乾隆二十四年),正定府衙共有各类建筑224间,其中“前右辅雄藩牌楼一间,左右承宣表率坊各一间,照壁一座,察吏、安民小牌坊各一间,西医官房三间,药王庙三间,东阴阳官房三间,大门鼓楼五间,马快房五间,步快房五间,皂隶房二间,听事吏房三间,轿夫房二间,土地祠三间,围墙门楼一间,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戒牌楼三间,井亭二间,左右廊书办房四十二间,大堂五间,配房一间,萧曹庙三间,围墙门楼一间,巨盈库门楼一间(库废),东房三间,外宅门一间,东侧官厅一所,西北房六间,书办房二间,门皂房二间,内宅门三间,门房四间,屏风牌楼一座,三堂五间,东书房前后两厅六间,厢房一间,又书房八间,西书房四间,南书房三间,厨房三间,东西围房十四间,内宅屏门一间,住宅正房、围房、厢房、书房共二十六间,角门小亭一座,土山一座(名台岭山),山亭三间,东西配亭二座(西亭内有汉周绛侯寿星图碑记),小房二间,山下水莲亭一座,东马道门一间,关圣庙三间,二门三间,大门一间,马神庙二间,更楼一间,围房一间,铺房一间,土地祠一间,西围房六间,马房三间。”[3]

二、正定府衙的形制与建筑布局

古正定府衙如今“鞠为茅草”,不能查其原貌,因此,我们根据现存史料并参考其他府衙图,大致复原了古正定府衙的建筑布局。现详述如下。

1、复原依据

①在现存正定地方志等史籍中,关于古正定府衙的记载是我们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可惜的是方志中对衙署建筑物的方位没有相应描述。

②经过正定老人口述整理的《旧正定府衙门》[4]一文,其中的记述可与地方志互证,并有所补充。对于该文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数据,我们没有采用,一是因为正定府衙遗址没有考古数据可供参考;二是因为年代久远,回忆者的记忆可能存在误差。且此数据没有其他资料的相互印证,本着“孤证不立”的态度,我们只是简单地勾勒了古正定府衙的大致轮廓,希冀随着史料的挖掘,后来者能够做出更为详尽的复原图。

2、绘制原则

“卫民有城,莅事有署,所以敷教化,专责成,肃观瞻,严防范也”[5]。按照清代职官制度,正定知府为正四品,因此,正定府衙的建筑修建都是与其官职品级相对应的,整体架构为内敛式的封闭结构,具有完整的功能分区,其功能分区主要有:宣教戒箴区、施政治事区、交叉缓冲区、属吏办公区、祭祀区。我们对其各个分区内的主要建筑进行了标注,如宣教戒箴区的牌坊和戒牌楼,施政治事区的大堂、二堂,属吏办公区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曹房和快、壮、皂三班等等。个别的建筑因为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只能大体确定其方位,无法准确标识,如复原图中的留白,即是实证不足下的存疑。

3、复原图考订

在确立复原依据和绘制原则后,我们按照古代衙署的功能分区,对主要建筑进行了方位标注:

宣教戒箴区 据乾隆正定府志记载,正定府衙前右辅雄藩牌楼一间,左右承宣表率坊各一间,照壁一座,察吏、安民小牌坊各一间。牌坊不仅是府衙的导引性建筑物,还是知府宣讲圣谕、教化士民之所在。“为政首重训民,善俗莫先兴教”,宣教是官员的主要职责之一,知府不但要教化百姓以忠义之士、孝子节妇为榜样,而且对辖境内的典型人物,还要上报朝廷建坊立传予以表彰。

戒牌楼位于仪门后大堂前,是官员用于自我警示的,时时警示其秉公办事,切莫徇私枉法。

施政治事区 《大清律例》规定“职官……三品至五品,厅房五间七架,许用兽吻,梁栋斗拱檐桷青碧绘饰,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兽面摆锡环”。大堂和二堂是府衙的中心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大堂是知府颁布政令、举行重大活动、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象征着知府职权,在整个建筑群中规格最高。二堂的规模要小于大堂,主要用于判决一些影响较小或者影响较大但又不宜公开审理的案件。正定府衙建筑的核心即是施政治事区的大堂、二堂, 其构造形制、作用,在《旧正定府衙门》一文中有详细的记述:“大堂是一座东西十丈长、南北五丈宽、一丈八尺高的宏伟大厅。里面是四梁、八柱、二梁托顶、四角都有张嘴兽的起脊建筑。大堂至仪门的甬路加宽五尺,是府官出进时夹道欢迎喊唬威人员的站立处。堂内正冲门口有一个九尺见方的照壁,壁心画一轮大红日,以示为官清廉如日”;“大堂后面即是东西五丈长、二丈宽、一丈三尺高的二堂,也是斗拱托顶的起脊瓦房,这是府官召集三班六房、城乡绅士、外来官员议事的场所。二堂西侧有一座二明一暗三间的西花厅:二明间是府官夫人审理女花案的场所,暗间是府官窥听的场所。西花厅南边有两间执事房,是堂官喊堂人员办公的场所。二堂北边是府官内宅的四合院,都是牵檐下架的起脊瓦房。内宅后边东侧是三间餐厅,西侧是三间伙房,也都是起脊瓦屋建筑”[6]。

交叉缓冲区 对应正定府衙的三堂,是介于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区域。知府一般在此宴请宾朋、接待上级官员和办公起居。

属吏办公区 主要指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曹房,它们是府衙的职能办事机构。《旧正定府衙门》记述:“内宅东边是吏房、户房、礼房三个四合院,西边是刑房、工房、兵房三个四合院,相互对称。伙房餐厅后边即是梅山花园,是府衙以内人员游览散心场所。”[7]依据官衙建筑的特点和与清代大名府等府衙对比后,我们认为六科曹房应该位于仪门以内,大堂之前,而不应该在内宅的左右。故此我们在绘制复原图时,按照“文左武右”的秩序排列,东边为吏、户、礼三房,西边是兵、刑、工三房,将六科曹房绘制在了大堂的前面、仪门的后面。六科曹房的设置呼应中央六部的设置,分工明确。

另外,关于正定府衙门监狱的所在位置,《旧正定府衙门》记述:“进了钟鼓楼,东南角是一座十二丈见方的监所,四面围墙两丈高,共有牢房四十间;院中间有一座五丈长三丈宽的大厅,厅内设有木笼,是看守大罪犯之所。门口内两侧都盖着三间房,是看守和保卫人员的住所。”[8]但是依据地方志描述的建筑布局,可以得知监狱处在府衙建筑中轴线的一侧,按照易经和五行来说,西路是坤地、死地、肮脏之地,具有肃杀之象,再参照大名府府署建制,我们认为《旧正定府衙门》的回忆是存在偏差的,监狱应该处在府衙建筑中轴线的右侧,即西路。

祭祀区 在正定府衙中,除了作为行政机构的大堂、六科曹房外,还有关圣庙、萧曹庙、土地祠、马王庙、药王庙等五座庙宇建筑。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十五)都有人前来祭祀,目的是为了体现官府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培养人们忠孝节义的观念。关圣庙是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历代统治者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明太祖更是下令天下郡县建武庙以祭拜,每年春秋二祭。萧曹庙里面供奉着西汉名相萧何、曹参,因其治政有方,故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后便要求全国各级衙署立萧曹庙,使官吏定期进庙拜祭,学习萧曹二相的为政之道。土地祠的设立也有渊源,传说因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土地祠内,所以对土地祠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故在称帝后下令全国各衙署都要建土地祠一座,供奉土地神,一为知恩图报,二来因朱元璋重视整顿吏治,规定惩治贪官污吏的“剥皮揎草”、“抽肠”等刑罚通常在土地祠前执行,所以土地祠又成了肃纪的代名词。马王庙是祭祀马王爷的庙宇,同时也是办理“马证”的机关。药王庙的设置则体现了驱逐瘟疫、保境安民的美好愿望。这部分建筑的位置在《旧正定府衙门》中没有提及,我们主要是参考方志中大名府等衙署图予以标注(图一)。

三、正定府衙的特色分析

从府衙在正定城中的位置及其平面布局来说,正定府衙建筑群分布在府城的西北处,而非按照儒家传统的“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布局于城正中央。在府衙的周围集中了同知署、府学、县衙等行政机关,形成了府城的行政功能区,与城东部的寺庙建筑群遥遥相对(图二)。

正定府衙在建筑的群体布局、形制规模上,严格遵照明清时期地方衙署“前堂后宅”、“左文右武”的传统礼制思想,形成一个有主次的三纵三横的建筑群落。南北轴线上是府衙的主体建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依次为“右辅雄藩”牌楼、照壁、鼓楼、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中路的左方为东路,按照易经和五行来说,东路处于生地,是所谓的春官部,主要建筑是阴阳官房、土地祠、萧曹庙、迎宾馆、仓房、马号;中路的右方是西路,是所谓的秋官部,主要建筑为医官房、药王庙、监狱、马王庙。正定府衙正堂,也即大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点,所有的建筑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大堂的两厢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风格庄严肃穆,秩序感油然而生。

但正定府衙内并非所有建筑都是按照礼制秩序而建。在内宅门以北,包括三堂及其附属建筑,是知府及其家眷居住生活及招待宾客的地方,在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灵活的处理,亭台楼榭,风景别幽,显示了浓重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府署中的花园,自清代以来,屡有增修。据记载,花园依岗而建,岗上列布山亭三间,登亭四望,可见恒山秋影,滹沱晚烟。山下引泉修池,菡萏亭亭,园中花木葱茏,暗香浮动,成为应宴宾客、咏诗赋词的理想场所,吸引不少文人雅士为之酬唱。

民国年间,李佩勤在正定当县长时,正定府衙改建成新式的平房,内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科[9]。到1933年尚有遗迹,一位游客曾记述:“至常山公园,园为旧日府署之后圃,程守初所辟以供邑人游览者。有亭台池沼之属,错落其间,府署规制宏敞,旧时为巡抚署。署之前楼闻有藏书之所。”[10]也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梁思成到访正定,对府衙遗址也有描述:“我们来到县政府,从前的正定府衙门。府衙门的大堂是一座庞大而无斗拱的古构,由规模上看来,或许也是明构。府衙门和文庙前的牌楼,都用一种类似‘偷心’华拱的板块代替斗拱,这个结构还是初次见到。府衙门之外,还有一座楼,现在改为民众图书馆,形式颇为丑怪。”[11]

“对予寒共暑,见汝落仍开。”[12]榴花犹在,古衙不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正定府衙是正定古城历史的重要见证,其价值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弘扬。

[1][2]清·郑大进纂修:《乾隆正定府志》卷8,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1册),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

[3] 同[1]第203页。

[4] 赵振铎,焦受之,杨德斋口述,张明祥整理:《旧正定府衙门》,载《石家庄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第198-201页。

[5]清·赵文濂编撰:《正定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7页。

[6][7][9]同[4],第199页。

[8]同[4],第198页。

[10]许同莘:《正定记游》,《河北月刊》1933年1卷6期。

[11]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4卷2期。

[12]马三才:《正定署中榴花》,载同[5],第595页。

上一篇:珍稀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券 下一篇:《恪法师第一抄》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