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与香港贸易流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时间:2022-09-24 01:45:03

中国内地与香港贸易流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摘要] 2004年以来,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流量主要受GDP和人均GDP的影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内地与香港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未来,内地应该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统一市场,深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优化区域治理结构,从而提升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

[关键词] 中国内地 中国香港 贸易流量 引力模型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68-04

[作者简介] 刘建党(1981―),陕西咸阳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区域经济。杨贞(1987―),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银行珠海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科员,研究方向:贸易经济、产业经济。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经济规模、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存在明显差异,各地在与香港进行双边贸易时,所受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

本文在已有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和剔除解释变量,研究CEPA签署以来,中国内地与香港贸易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泛珠三角”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模型和变量

贸易引力模型是研究双边贸易流量时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其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的空间距离成反比,丁伯根(Tinbergen,1962)和珀于赫泰里(Poyhonen,1963)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Tij = AGi Gj / Dij (1)

其中,Tij 表示国家i(或地区,下同)对国家j(或地区,下同)的双边贸易额;A是常数项;Gi , Gj分别表示国家i , j的国民生产总值(GDP);Dij 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经济中心或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为便于实证检验,克服计量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1)的两边取对数,并添加随机误差项,可以得到:

lnTij = β0 + β1lnGiGj +β2lnDij +μ (2)

其中,β0为常数项,系数β1和β2为Tij 对(GiGj)和Dij 的弹性,μ为随机误差项。

林纳曼(Linnemann,1966)对贸易引力模型做了重要的发展,他首次引入了2个新的解释变量,极大的丰富了贸易引力模型。这2个新的解释变量分别是人口这一内生变量和贸易政策这一虚拟变量。林纳曼(Linnemann,1966)的模型用对数形势表达如下:

lnTij = β0+β1lnGi Gj+β2lnPiPj+β3lnDij+β4A+μ (3)

上式中,Pi 和Pj 指i国和j国的人口;A指贸易协定,如果双方签订优惠贸易协定,则为1,否则为0。林纳曼(Linnemann,1966)通过引入人口和贸易政策这些变量,使贸易引力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实际的双边贸易。

在林纳曼(Linnemann,1966)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

首先,除了GDP、人口和空间距离这三个基本变量外,引入国土面积和人均GDP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国土面积和空间距离一样,同属于地理因素,国土面积可视为空间距离因素的延伸。人均GDP则表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双方需求水平的接近程度,人均收入差距越小,说明双方需求结构越接近,则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反之则容易发生产业间贸易。

其次,引入是否属于“泛珠三角”这一空间虚拟变量。CEPA与“泛珠三角”都是2004年启动,二者可能存在重叠效应。因此,要么在CEPA的框架下谈“泛珠三角”效应,要么在“泛珠三角”的范围内谈CEPA效应,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择前者。

通过扩展、修正,构建模型如下:

lnTij = β0 +β1lnGi Gj +β2lnPi Pj +β3lnDij +β4Dv +β5 lnSi Sj +β6lnCJij+μ (4)

在上式中,Gi和Gj代表两地的地区生产总值(GDP);Pi 和Pj 代表两地常住人口规模;Dij 代表两地经济中心的直线距离;Dv代表空间虚拟变量,如果样本省份属于“泛珠三角”,则空间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就为0;Si 和Sj 代表两地的面积;CJij代表两地人均GDP差值的绝对值。

β1 代表弹性系数,描述两个地区GDP乘积对双边贸易的影响,GDP反映两个地区的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需求能力,众多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对双边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系数β1的估计值应该为正数。

β2 代表弹性系数,描述两个地区人口数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如果β2 > 0,则表示人口对地区之间的贸易有正的促进作用;如果β2 < 0,则反之。

β3 代表弹性系数,描述两个地区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众多实证研究表明,双边贸易应该与空间距离负相关,即β3 应为负数。

β4 代表弹性系数,描述空间虚拟变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如果是正数,表明“泛珠三角”对双边贸易有积极作用;如果是负数,则反之。

β5 代表弹性系数,描述每个省份与香港土地面积的乘积对贸易的影响,理论上来讲,每个省份与香港面积的乘积越大,双边贸易量应该越小。

β6 代表弹性系数,描述双方需求水平的接近程度对贸易的影响,如果β6 > 0,则表示双方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如果β6 < 0,则表示双方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μ代表随机误差项,假定其服从N(0,1)分布。

二、实证分析结果

1. 数据说明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中国内地16个省份和香港的面板数据(2004~2007),数据指标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GDP、人口、距离和面积。在内地的16个省份中,其中8个省份属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成员①,其它8个省份的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②,与香港的贸易关系也比较密切,因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内地各省份与香港的双边贸易数据取自商务部主编的《中国商务年鉴》,各省份的GDP、人口数量和面积取自国家统计局主编的《中国统计年鉴》,香港的面积和人口取自于香港统计网站(www.censtatd.gov.hk),各省份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Dij)用该地区的省会城市与香港之间的飞机航线距离来代替。

2. 实证检验

采用Eviews5.1计量软件,对香港和内地16个省份的样本(2004~2007)进行分析,为了克服模型中存在的序列相关问题,本文引入了广义差分法。初步计量结果显示:R2值为0.9863,拟合优度非常高,说明此模型比较有解释力;D-W值为2.04,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与此同时,各个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都不大,只有GDP这一个变量可以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它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不高,说明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基于此,本文采取“倒向法”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除,即从初始回归方程开始,每次减少一个变量,标准是T检验值最小,直到新方程中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的统计值都是显著的。根据这一原理,依次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检验,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

修正以后,模型各解释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相同,T统计值都可以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D-W值更加接近2,说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且模拟效果有所改善;F统计量的值增大,比先前的模型有了显著改善,说明该模型能更有效的反映内地和香港的贸易流量。

最终回归结果表明,样本省份与香港的贸易流量主要受GDP和人均GDP的影响。距离和面积变量的系数估计值都小于零,表明二者与贸易流量负相关,这符合预期;但二者都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口变量和空间虚拟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不大,也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主要结论和思考

第一,人均GDP差距的缩小对贸易流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样本省份与香港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计量结果显示,贸易流量与人均GDP差值的弹性系数约为-4.40,即样本省份与香港人均GDP的差值每缩小1%,双边贸易流量将增加4.40%;人均GDP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换句话说,样本省份与香港人均GDP越接近,彼此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越接近,双边贸易流量就越高。发展水平相近地区之间的贸易活动,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可以认为,在样本省份与香港之间,已经形成了产业内空间分工格局。

第二,经济总量的扩大对贸易流量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计量结果显示,贸易流量与GDP的弹性系数约为1.49,即GDP的乘积每提高1%,双边的贸易量将提高1.49%。一般而言,市场规模越大,专业化分工程度就越高,彼此互动有无的需求就越大,贸易活动也就越频繁。经济总量代表市场规模,即经济总量越大,就意味着市场规模大,贸易流量也就越高,现有文献也证实了GDP与贸易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第三,空间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计量结果显示,距离和面积变量的系数估计值都小于零,即二者与贸易流量负相关,这符合预期,但都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所选取的16个省份大都集中在中部和东部,距离上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二是交通运输科技的改进、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信息化的运用等外在原因,也减少了这些地区与香港双边贸易的(距离)阻隔系数,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活动影响不大。

第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一体化进程有待加快。计量结果显示,空间虚拟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不大,也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涉及两种制度、两种体制,加之内部成员较多,区域合作协调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逐渐展开需要一定时间。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经济规模是影响双边贸易活动的重要因素,根据摩根斯坦利的预测,从2011年到2020年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维持在8%(可比),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未来10年,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时期。基于此,中国内地省份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战略机遇期,在全球后经济危机时代,以经济发展为主线,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动向,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做大地区经济规模。

第二,增加居民收入。人均GDP也是影响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对内地省份来说,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注,完善各地区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制定并落实5年倍增计划,到2015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争取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要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等制度,推动企业合理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让职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手段,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职工自身人力资本禀赋,增强职工获取高收入的能力。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也是影响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无疑会弱化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制约,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基于此,两地应该积极落实《泛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合作专项规划纲要》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纲要》,推动能源、机场、港口、铁路、公路、城际轨道等领域的全面对接,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第四,建设统一市场。积极学习和借鉴香港的国际化发展经验,逐步扩大内地市场准入范围,允许外地经营机构、专业人士和个体户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经营机构、专业人士和个体户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简化市场准入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或者取消审批约束,逐渐实现登记管理制;逐渐消除行政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促使各种要素、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

第五,深化产业分工。制定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通过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推动低端产业和低端环节向内地省份有序转移;与此同时,聚集人才、资金、科技等优势资源,鼓励香港、深圳、广州等沿海中心城市先行先试,加快发展原始创新型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产业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推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错位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工体系。

第六,优化治理结构。内地省份要不断优化区域治理结构,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个平台,与香港共同打造完善的区域治理结构,从而形成“强政府+强市场+强社会”的治理格局,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方面,内地政府要加快改革,明晰政府边界,完善政府功能,全力打造“有效政府”;另一方面,内地政府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培育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完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田贞余. 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J]. 财经科学,2005,(3).

[2]盛清. CEPA框架下我国中部六省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J]. 企业技术开发,2007,(11): 54-56.

[3]林江,夏育松. 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J]. 广东社会科学,2004,(6):47-52.

[4]陈广汉,曾奕. CEPA对内地香港生产者服务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J]. 经济学家,2005,(2):53-58.

[5]王惠珍. CEPA效应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04,(2):33-35.

[6]林江,郑晓敏. 内地和香港加强贸易合作的利益分析[J]. 财经研究,2003,(11):41-47.

[7]张婕,许振燕. CEPA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J]. 亚太经济,2007,(1):77-81.

[8]Tinbergen, J. Sharing the World Economy: 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M].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9]Pyhnen, P. 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J]. Wel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63, Vol. 90:93- 99.

[10]Linnemann, H.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M].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6.

On the Critical Variant in the Trade Flow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K

Liu Jiandang , Yang Zhen

(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 Guang dong Shenzhen 518029)

Abstract: Since 2004, the trade flow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is mainly affected by GDP and average per capital GDP, Pa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doesn’t have an obvious effect on trade flow, Hong Kong is developing intra-industry trade with the provinces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future, the mainland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ry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inhabitants, continuously improve infrastructure,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united market, gradually deepen intra-industry division of labour based on specialization, optimize reg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improve economy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Key words :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trade flow gravity model panel-data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影响... 下一篇:深圳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