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多元知识融合到音乐教学中

时间:2022-09-24 01:36:57

浅谈如何将多元知识融合到音乐教学中

【摘 要】在中学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指向文化,指向“人文素质”培养的精神活动的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们在音乐教育中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中学音乐教学应该通过各种音乐形式,将音乐同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融合,这样的音乐课堂内涵丰富,对于软化学科边缘,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学;文化;融合

Talking about how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knowledge to the music teaching

Zhu Li

( Board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qiu Minquan County Henan Minquan 476800)

【Abstract】Music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all activities should have a point to culture, pointing to “human qualities”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event content.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 teachers in music education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value of expression. Middle school music teaching should be through a variety of musical forms, music fused with other arts, such as music lessons rich in content, subject to soften the edge, broaden students' cultural horizon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Music teaching; culture; fusion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人的精神活动方式之一。它从来不是以纯粹的乐音形式而存在,而必然和社会文化、其它的艺术门类相关联。从史前社会的乐舞开始,音乐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所以,作为音乐教育活动存在的音乐课堂,就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教几首歌曲,学几条乐理那么简单,好的音乐课堂,应该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联系更多的相关艺术门类,才能达成音乐教育的目标。

在中学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指向文化,指向“人文素质”培养的精神活动的内容。“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老夫子“闻韶乐”后的震撼,足以说明音乐对于人的陶冶作用是如此强大。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文化的陶冶,得到心灵的碰撞,从而理解相关的文化,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热爱这个大千世界的多元文化。这是我们音乐课程应该起到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有四点: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学生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就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征。教材 中就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延伸。所以从教材出发,把触角伸向相关的姐妹艺术,是很值得尝试的一个拓展音乐的方法。

1. 近亲结合,和谐共存 “近亲”指的是音乐和一些较近的相关艺术门类,如戏曲、诗歌、美术等等。她们之间的结合比较方便,可以从课堂上发展开去,作为教材部分的延伸。

(1)小调黄梅安徽文化。把民间小调同黄梅和安徽文化相融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一阙名词写尽了江南风景如画,江南有关大异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她柔美、细腻、灵秀、婉约、上下五千年,“如水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梦牵魂绕。但作为我们北方出生的孩子们来说,没有仔细地体会过自己家乡那绵延深厚的文化气息。没有品味那长江两岸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有意把本省文化引入课堂。作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孩子们来说却往往没有仔细地体会过自己家乡那绵延深厚的文化气息。

如“长江两岸”这一课中,小调优美抒情的特色,和发源于我省的黄梅戏在情绪、乐感上都有相近点,所以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介绍了黄梅戏,欣赏了柔美优雅、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唱腔,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委婉优雅,在旋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什么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黄梅的味道,江南人温润的性格特点在音乐中被演绎得如诗如画,美得无法形容。从而使学生了解黄梅戏在南方、北方还有全国的地位,了解我省的地方文化。

再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其中包含的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光是“脸谱”,其中的艺术就可以写成一本书。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得非常仔细透彻,但是,对于基本的知识应该有所接触。我特地在欣赏京剧时让学生欣赏《红灯记》选段“奶奶,您听我说”来专门介绍“京剧”的内容。

在教学《京剧欣赏》这一课时,我尝试延伸了课文的内容,重点对于脸谱的作用给学生作了介绍。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恶等等,并介绍了关公、曹操等几个典型的形象,使学生对此有了初步的理解。另外,还结合京剧脸谱的特定含义,给演解释了古代人们闻乐起舞时用的各种面具,从面具上花纹延伸介绍了古代的图腾崇拜,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崇拜,古代祖先最早崇拜的图腾是“云”,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把音乐欣赏同音画以及建筑文化的融合。在欣赏乐曲时,我们音乐老师问得最多的就是:这首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脑海中出现怎样的一幅图景?可是孩子往往无法很好地用语言描摹心中对于乐曲的真实感受。这时,在课堂中借助“画”的功能无疑是很好的手段。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心中对于同一首乐曲也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听音乐画画,每个人把心中的画面画下来,配以自己的语言解说,很好地解决了对于所欣赏到的音乐的个性化演绎。

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许多好的建筑设计与音乐有相通之处。在欣赏宁静的《春江花月夜》时,利用多媒体画面配合苏州园林的介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配合欣赏庄严大气的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讲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一个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事件,更是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欣赏民歌小调时,我还综合运用了地理课程,结合了安徽地理课中的《巢湖美》一课,对我省名市巢湖的建筑,风情进行了介绍,“温柔、优雅、舒展、滋润、宁静…”,当这些词语纷纷从孩子们中跳出来时,我知道,他们对于素有江北“鱼米之香”文化的理解和对于家乡的情感已经得到了最初的感受和了解。

2. 与时俱进,相辅相生 音乐教材一出版就要用好多年,而且在统一的教材中,特色性和时代性显然是缺乏的。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教材上的“音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只有切准时代的脉搏,开发“音乐”的时代课程,才能找到当代学生对于音乐的“兴奋点”。

例如:对于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青少年耳濡目染,几乎每个小孩子都喜欢流行音乐,喜欢唱流行歌曲。但是在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堂上,缺少对于流行音乐欣赏的正确引导,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唱“情啊爱啊”的歌曲。针对这样的情况,有人大力提倡“拒绝流行音乐进课堂”。但是我以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对人们形成各种冲击,如何正确认识,必然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疏”优于“堵”。

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小尝试:自编教材,开展一堂“走近流行音乐”的课。实践表明,这样的尝试很受学生欢迎。

走近流行音乐,具体是分这样几步实施:(1)通过对于父母的访问,了解父母年轻时的赏析,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2)通过对于不同歌曲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到怎样的音乐才是适合自己的。(3)通过对于流行歌曲的“再创造”,发挥他们创作的才能,让喜爱的琅琅上口的旋律配上适合学生生活的歌词,体验了创作的快乐。(4)通过流行与经典的比较:古代的人是摇头晃脑念着《三字经》,现在孔子的后代孔令奇就在用摇滚节奏唱他祖宗的《论语》。几十年前是民歌、民族唱法一统天下,现在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正是民族性的越是受人欢迎,如原生态歌手阿宝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由此可见好的流行可以成为经典,经典也曾经是风行一时。经典和流行并不是截然矛盾的,关键不在于是经典还是流行,是民族还是西洋,而在于音乐是否能激起情感的共鸣,是否有生命力。通过这一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样的课,可以让孩子了解真正的音乐,也让教师走进孩子们的音乐世界。当你切准学生的脉博,切准时代的脉搏,你就会激发起学生对于音乐的无尽的情感,然后课堂上会涌动着快乐与激情,学生学习的才是他们心中的音乐。

3.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音乐的存在。在教学《非洲的灵感》时,我让孩子们搞了一个《从生活中找音乐》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还找到了许多的例证,有的说:在影视剧中,几乎找不出一部没有打击乐器的,没有背景音乐的作品。有的说:我爸爸和人谈生意,经常要请客人去“卡拉OK”,用音乐融洽双方的感情……生活中音乐随处可见,发挥了莫大的作用,告诉学生“只要我们能做个有心人,还会发现许多许多。”

还有其他如音乐与古诗文吟唱,音乐与社会社会交际等等,都是有待于开发的内容。

总之,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音乐和生活的融合,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说,。美育的缺失会造成一个民族创造力和文化力的缺失。当我们的音乐课堂开始变得多姿多彩,当我们的音乐课堂开始变得海纳百川,音乐课程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的孩子们面对的是真正的音乐。只有有了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视野开阔、胸襟博大、创造丰富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这也是我们音乐课堂对于民族复兴作出的一点努力。

参考文献

[1] 《艺术课程标准》

[2] 《中小学音乐教育》

收稿日期:2013-09-10

上一篇:让“关注体验”走进语文课堂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中小学数学的困惑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