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消费文化语境中艺术符号的多维流向

时间:2022-09-24 01:32:58

浅论消费文化语境中艺术符号的多维流向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消费社会及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探讨了消费社会文化语境中艺术符号的流向问题。指出在消费社会中,艺术符号的多维流向反映了消费社会的典型特质。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观不啻为一方促人反思的镜鉴,对指导消费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艺术符号;多维流向



让·鲍德里亚是当今法国思想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消费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国内批判、理解消费社会的思想基础。本文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一、消费社会及其文化背景

自20世纪以来,消费社会逐渐形成,消费文化也随之产生。当代社会呈现出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趋势,消费社会的特征愈益显明,技术理性无限扩张,符号编码图腾狂欢,商业的“触角”渗透到人的潜意识深处,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制造消费的过程,消费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性质。“消费也不再是经济学范畴中的吃、穿、住、行、用等实践活动了,它是一种意义的建立模式,它是一种虚拟的全体,其中不仅有物品,还有物品所包含的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的活动。”[1]

体制或资本对需求的控制方式就是通过对商品进行文化和符号的包装,赋予商品本身所不具有的文化意味,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后或自我陶醉,或炫耀张扬,人们要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资本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生产的意识形态已从台前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媒和“新的文化传媒人”,他们通过意义联想与时尚制造,在引领生活风尚的同时,也在行使着对日常生活的监控;消费者通过无止境的消费,在识读和认同社会通用符号象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个性的建构和生活的注解。

消费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在于商品的极大丰富,在于符号文化的兴盛,销售者为了成功出售自己的商品,动用大量的文化力量对其产品进行包装,而以“感性学”为昵称的美学以及 “有意味的形式”为核心的艺术变成为销售者最常用的工具。美的艺术在消费的带动下,被广泛用于商品的广告宣传中,通过资本的运作和技术的复制,曾被贵族所垄断的艺术开始演变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每个消费者都可以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自己的美学理想,比如可以通过去博物馆获得艺术的享受,满足自己对艺术美的渴望。

二、消费社会文化语境中艺术符号的流向

在消费社会因素愈益弥漫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的文艺发展也不断走向多元化,传统观念所理解的文艺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早就不足以涵括当下文艺的价值功能。文艺审美更是愈来愈朝着大众娱乐的方向扩展,娱乐、游戏、消闲、消费等等,都已成为人们用来讨论当下文艺功能的概念范畴。在这种情形下,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观不啻为一方促人反思的镜鉴,借助朗格的符号美学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其学术价值,洞悉其对当下文艺生活的敏锐解释力。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技艺,然而这种技艺所要达到的目的却非同一般。在我看来,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一种表现性形式——一种诉诸于视觉、听觉,甚至诉诸想象的知觉形式,一种能将人类情感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形式。”[2]换句话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艺术通过借助于视觉、听觉甚至想象的方式,清晰地表现了人类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对于大自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以音乐为例,苏珊·朗格说,“音乐的作用不是情感刺激,而是情感表现;不是主宰着作曲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它表现着作曲家的情感想象而不是它自身的情感状态,表现着他对于所谓‘内在生命’的理解,这些可能超越他个人的范围,因为音乐对于他来讲是一种符号形式,通过音乐,他可以了解并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3]作曲家把自己的情感想象融入到音乐创造中,通过音乐,作曲家可以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普通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到的情感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作曲家自己的情感,他感受到的是人类丰富的情感。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时候,从明快铿锵的节奏中,我们感受到它的气势磅礴、汹涌澎湃、豪放雄壮,激励我们保卫家园、保卫全中国的斗志和决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勇气和力量。《黄河大合唱》激发了听众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获得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进而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一种文化的稳定。这种功能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情感对象化的补充和逆反应,也就是艺术创造的一种能动力量;它培养我们在观看、倾听和阅读艺术作品时如何去获得一种形象,这事实上也就是培养人们的眼睛成为艺术家的眼睛。”我们在欣赏罗丹的雕刻《欧米哀尔》时,一个老妇人,着身子,皱巴巴的皮肤,下垂的肌肉。这幅作品刻画了老人当时所过的艰难生活,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从老人渴望的眼神和沉思的神情,可以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观众感受到心灵的震撼,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只是暂时的,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一切困难都会过去,未来是美好的。此时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审美的,道德的内容成为情感的一部分,成为完美人性的一部分,艺术符号的道德感化作用人性化地得到体现。

艺术本身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市场的需求。在现时的消费社会中,富人们为了拉开与其他阶层的距离,体现自身与众不同的符号编码,开始参与到艺术品的拍卖中,一般来说传统艺术更多地依靠自身魅力,现代艺术则更多地依靠市场运作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市场中,艺术就是一种符号价值,同样在消费中,艺术就是一种名义,这种价值符号可以是身份的象征,也可以是获得更大利润的有价证券……这种买卖的意义已经不是购买一件物品,而是竞拍者的角逐。参与拍卖本身成为一种社会地位和声望的表征”。

消费社会对人的身体和感官的解放使得当代艺术形式也从传统的画布和乐谱解放出来,扩展到各种可感觉的物体中。苏珊·朗格认为,“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电影和电视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看和听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影像中,因为它就是现实的真实体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讲述了四个充满青春激情的北京青年,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北京,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重走青春”,来到陌生的城市。在打拼的过程中,四个青年思想上也慢慢成熟起来。一句经典台词“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在剧中反复地出现,被不同角色演绎,观众受到深深震撼,因为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艺术的题材和形式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改进,比如人体彩绘、行为艺术、街头涂鸦,任何可感的物体都可以作为艺术的题材或载体。新的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永恒主题,所以苏珊·朗格认为在艺术中包含着种种符号或符号系统,“这类符号分别象征着圣洁、罪恶、复活、女性、爱情、暴力等种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是作为艺术品组成成分进入作品的,而且参与创造和接合了作品的有机形式。”“这些互相结合在一起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强烈性、重复性、相似性,甚至还可以造成非凡的非现

实主义效果或使作品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平衡作用。”包含着不同意义的符号通过各种各样不断更新的艺术形式,直接参与创造和接合作品,使得作品的意义得以体现。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有时候艺术家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过多地重视外在形式来满足感官的需要,动用了太多的高科技手段,反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内容,这对于艺术本身、艺术的创造者和观众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使艺术留下空洞的形式,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7] 高原.论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学术交流,2011(10)157-160,131.

[2][4]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滕守尧等译.1983. 147,67.

[3]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大基等译.1986. 38.

[5] 杨斌. 消费文化与艺术创新.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14.

[6] 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 商务印书馆,王为民译.2000. 8.

【作者简介】

田会轻(197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论、英美文学.

上一篇:“谁敢试探我的底线?” 下一篇:基于价格函数的价值性变质产品库存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