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QT离散度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09-24 01:13:4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QT离散度相关性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79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近期死亡率有很大区别。近年来无创性检查的临床应用范畴也在扩展,许多作者对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及其他相关因素、指标作了大量观察。本文对不同程度心衰患者的QTd进行观察,并与健康人作对照比较,以期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QT离散度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本组观察心力衰竭(心功能2~4级)患者88例,男56例,女32例,平均年龄61.50±13.20岁,其中冠心病41例,高心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13例,其他13例。心功能2级23例,3级35例,4级30例。对照组40例为健康职工,经过全面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

QT离散度检测及方法:受检者作静息状态下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秒,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取平均值。以TP为等电位线,T波终点为T波下降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或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若U波,则以T波与U波之间最低点为T波终点。如T波低平,难以确定终点,则放弃测量该导联,但至少9个以上导联可测量的心电图方可进入统计分析采用所测量导联中最长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QT间期(QT分)所得时限差值即为QT离散度。观察组88例治疗之前按上述方法计算出不同心功能组别QT离散度数值,治疗后1个月,再次评价心功能,按照不同心功能组别计算出QT离散度数值。

治疗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如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药,降血压药,口服降糖药,他汀类药物,强心苷类,利尿剂等;如无明显禁忌症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 果

治疗前心功能2、3、4级患者QTd均值分别为47.42±13.85ms,58.46±16.25ms,68.24±15.52ms。正常对照组41.35±11.66ms。心力衰竭患者QTd均值明显增大,其中心功能3、4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再次评价心功能,结果心功能1、2、3、4级病例数分别是15、31、33、8例(1例死亡),相应QT离散度分别为45.35±12.44ms,49.56±14.87ms,60.57±16.76ms,67.47±17.20ms。治疗前后相应心功能组别QT离散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讨 论

QTd反应局部心肌复极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已经得到心内膜和心外膜单向动作电位与体表心电图的对照研究证实[1],也得到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目前QTd作为反映心律失常危险指标的有效性,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心力衰竭可以引起心肌复极的非一致性及电不稳定性,使QTd增加,往往成为心衰患者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基础。本文通过统计分析,观察到心衰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QTd有明显改变,而且QTd的改变与心衰程度有一致性,心衰越重,QTd增大越明显。通过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与QTd相关性分析发现,QTd的加大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心功能改善的病例其QTd变小,心功能无明显改善的病例则QTd也无明显变化,也体现在治疗前后不同级别心功能组病例数变化显著,但是相同心功能级别组间QTd差异不大。心衰患者QTd增大主要机制可能是:心力衰竭时,心源性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对生理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心肌电活动稳定性下降,导致心肌复极差异。QTd受自主神经功能影响。有人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长QT综合征后,QTd明显下降。因此,对心衰患者,在治疗心衰的前提下,应用合适剂量神经素拮抗剂,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对于防止心衰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脏猝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病杂志编委会心率变异性对策专题组.心率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3):252-255.

上一篇:腱鞘炎局部封闭治疗疗效分析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