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方法浅谈

时间:2022-09-24 12:51:43

文言文诵读方法浅谈

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怎样让学生迈过这个心理障碍呢?我想谈谈自己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一、重视课前大声诵读

一谈到文言文,大家都说要读。确实要读,那么怎么去读?读什么?学生愿意不愿意去读?这些问题,我们做老师的必须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学底子薄、语言把握能力差,不善于表达,胆小、害羞。.针对这些特点,我要求学生在早自习期间或者上课前大声诵读。

首先不管学生理解还是不理解这篇文言文,得让他大声地读出来,亮开嗓子,读个二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早自声朗诵使得我们的舌头常动,常动就可以达到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同时,也能训练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话说得多的人,思维往往很活跃。同时,大声诵读可以把自己的气势喊出来,一旦气势出来了,学习的劲头就起来了,所以大声诵读很重要。

其次,诵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我要求学生在早自习不断地去读一篇文言文,不可贪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你不断地诵读一篇文言文时,你就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渐渐产生自己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文章的感知。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在课堂中经过与同学讨论和老师点拨之后,他就会很快领悟原先不懂的或者似懂非懂的东西,而对自己已经懂的东西就会印象深刻。比如我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好多学生不理解,既然渔人“处处志之”,为什么最后还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经过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桃花源”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事实上根本没有桃花源。

最后,诵读可以加深对原先不认识字的理解与记忆。当然,这必须让学生课前查字典,标上自己不认识的字。将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果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就根本谈不上诵读。

二、重视用多种方法诵读

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熟读。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学生对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达到熟读文章的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没有障碍地理解文言文语言。而学生在熟读了一篇文言文之后,就会慢慢地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在不看书的情况下,也能说出一两句文言文。

译读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所以,诵读文言文的关键是领会文章的内容和字词句的意义,如果对文意不理解,那么背诵起来就会费力,不管读多少遍都难有深刻的印象,并且把握不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在多次诵读之后,应要求学生默默地译读一两遍。译读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资料弄清字句的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基础。译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翻译课文。这一环节应是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质疑,教师与同学共同解疑。

情读。就是让学生在译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明白文章中的语句哪些地方该重读、哪些地方该轻读,通过音节的变化达到读出情感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单单理解译文是不够的 ,还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还原文章的“本来面目”。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要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了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美读。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需要借助美读得以体现。古典韵文节奏和谐、平仄错落有致,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不必说。一些古典散文,有的简直是语言的仓库,佳词美句特多,若认真诵读,将让人获益匪浅。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遨游于其中自会乐而忘返。可先自读,后出示无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揣摩句读再读,这种读已从文字层面上升到意义层面,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理解了文意,也十分乐意地将自己对文意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文言文中字词的精凿,需要通过美读加以体现。文言文用词惜墨如金,一些字词的意蕴十分丰富,值得慢慢咀嚼品味。如《赵普》中说赵普下决心读书之句“阖户启箧取书”,一个“阖”字将一个整天穿梭于朝野权贵间,决心刻苦研读,提升自己,增强自身裁决能力的权臣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明其决心之大,毅力之坚。该文中另写赵普一再上奏举荐他,认定他十分有才华、对国家非常有用时,奏章被太祖撕碎掷地,他仍“颜色不变,归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为国荐才,连身家性命也不顾,字里行间,凛然正气,阵阵逼来。

三、课后重视背读

通过朗读领悟了作者的感情、文章的寓意之后,就直接结束教学,并不是理想的教学过程。课后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则能达到进一步巩固朗读指导的成果,真正实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的目的。

背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千年古训道出了读背是语文教学手段之根本。学生读得多了,久而久之,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就会无师自通,就能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读背有助于培养语感。叶圣陶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背多了,语感增强了,说话、写文章都容易通顺。”多读多背可以获得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内化为能力。

读背有助于积累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所以,文言文学习一定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文言文。

上一篇:积水成渊 积土成山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应少讲多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