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启迪

时间:2022-09-24 12:38:24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启迪

摘 要: 孔子教育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才观”内涵,以“成人成才”为目标,主张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借鉴孔子教育理念,吸取传统教育精华,有益于启迪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提高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现代高校教学管理 启迪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国内外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广泛深远的影响[1]。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集结。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是对儒家传统教育科学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能领悟到孔子智慧的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深刻意义。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被打乱。孔子在极大的忧虑中深思着造成这种动乱的社会根源,提出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强调只有拯救民心,才能拯救国家,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主张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的意义,端正人生的态度,成就伟大的人格[2]。

孔子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孔子还提出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得出合理的答案。他注重的是切磋讨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子贡请教孔子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通过互相启发来增进学识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对于施教对象,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孔子很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主张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重视诱导式启发教育,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苦苦思索而不解时,不去启发,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孔子的教育观体现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教育思想,体现着对个体的关注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启迪价值和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教学思路的开拓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启示作用。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突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用。

如今,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及审美素质的有机统一,而这些素质中,“德”是第一位的,这与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德”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孔子教育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德是为维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但是他所提倡的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在今天看来,无疑值得借鉴。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当强调:一是社会价值标准,即合作、正直、和蔼、尊重人类尊严等;二是个人价值标准,即诚实、守纪、宽容、上进等;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即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等;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即实事求是、辨别真伪、慎于判断、追求真理等。在教育管理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

人才,是世间诸多资源中最宝贵的第一资源,它事关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社会进步、人心向背。孔子认为人才对社会的兴衰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人才兴盛就会大治,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取决于国君,而取决于人才。因此,孔子十分重视培养人才和发掘人才,在说到尧用贤臣五人,实现了天下大治;武王有能臣十个,创下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时,孔子感慨道:“才难,不其然乎?”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呢?孔子的人才标准根据社会需要而定,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十全十美的人才?孔子说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文采,就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孔子又说现在十全十美的人才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想起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这两个十全十美的人才标准,前一个是理想化的,后一个是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这正体现出孔子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并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孔子主张“非才不用,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不论出身贵贱都要任用。孔子把人才分为一般性人才、贤才、十全十美的人才、圣人四种类型。将人才分类,是因为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而不是需要单一的人才。只有培养了各种类型的人才,才能为社会所用,社会才能发展。孔子对于人才的态度是:善用人,他赞美“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与人合作共事的君子,肯定善改错“我非生而知之者”的做法,认为人才不培养就没有发展,人才不使用就没有价值。

3.学思结合,学行结合。

孔丘认为,学习固然重要,思考也是不可缺少的。他在阐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意思是,只记诵一些死的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就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索,而不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也要陷入空想的危险。他还进一步指出,学与思虽然是不可分割的,但学是思的基础,思不能离开学,学不能离行,学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搭建实践平台,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适应社会的合格建设人才。

4.注意内省和改过。

孔子提倡内省、自讼和自觉改正错误。例如,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又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自觉地检查省察自己对人、对朋友是否忠实、守信。今天高校里的莘莘学子,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超强,凡事“我”字当头,较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何,更是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要从严省察自己,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避免重犯错误。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一生对人性、人生本质的深切认识和体验,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伟大人格的向往,其自身的历炼总结,使其教育思想人格理想能够引发历代学者深切的共鸣,其政治理想与教育思想施之于社会改造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3]。当然,孔子教育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糟粕。例如君臣父子的封建等级观念,轻视劳动人民、歧视女性等的思想,都已被现代文明所摒弃。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探索提高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汉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

[2]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3]马慧珍.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2007.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YJG 2009Y10)

上一篇:学校文化建设及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