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与子路”浅析孔子教育艺术

时间:2022-09-19 02:13:52

由“孔子与子路”浅析孔子教育艺术

【摘 要】《论语》中关于孔子与子路的交谈记录甚多,孔子对子路的言行常持反对态度,但子路仍陪在孔子身边多年,性格相异的两个人却相伴左右,可见孔子对子路充满喜爱之情,他孜孜不倦教诲子路,可见其十分重视子路。本文从“孔子与子路”的交谈中,解析孔子与子路特殊的师生情,并由此浅析孔子的教育艺术。

【关键词】孔子 子路 教育艺术

一、“孔子与子路”主要谈话记录

二、由“孔子与子路”交谈看孔子的教学艺术

(一)孔子教学中的“一视同仁”体现教育公平

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偏心实然可见,而孔子对子路却多次批评,貌似十分厌弃子路。表面上子路没有颜回及子贡等“孔子十弟子”的地位高,但深究两者谈话,不难看出,孔子虽然常对子路持反对的态度,但仍孜孜不倦的教诲子路,对于一个敢说自己迂腐,常与自己顶嘴的弟子,孔子依然循循善诱,由此反映他公平的教育观。

(二)孔子教学中的“以退为进”体现因材施教

从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可见孔子巧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教育子路。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先是赞叹子路勇敢忠诚,却又适时的反讽其“有勇无谋”,引导其不要盲目自大。再如,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孔子不直面子路,而采用迂回战术巧妙否定,以退为进的促发子路自己去思考话语后的寓意,这说明孔子对子路了如指掌,直接交锋只会激他反抗,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反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由此看来,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

(三)孔子教学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教育时机的把握

孔子与子路的交谈中,常见孔子及时的在子路提出观点后反馈来激发子路的自省,对于教育时机把握得十分精确。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言下之意,孔子是在劝告子路三思而后行。再如,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告诫子路,正因管仲没有发动战争,才是最仁德的表现。孔子通过对比管仲与召忽,及时的纠正了子路的误解,使他体会到生死不是衡量仁德的标准。由此,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孔子与子路的交谈中总是及时地掌握教育机会,刺激子路的思维,体现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艺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在与子路每一次交锋,孔子都巧妙的运用教学艺术对子路进行因材施教,促其反省自身,这不仅体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关爱,反映孔子对弟子们的公平,更能体现出孔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中的奉献精神以及他巧妙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周生杰.试论孔子的教育艺术对子路成才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3]陈亚妮.试论《论语》中的子路形象[J].天府新论,2003.

[4]仲大军.儒家创奠基人孔子与子路关系新探[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

上一篇:关于体育院校中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的初探 下一篇: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