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谈艺术教育的功能

时间:2022-09-24 12:10:51

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谈艺术教育的功能

[摘 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展示了艺术教育对儿童心理、思想情感的影响。片中马修老师通过音乐艺术改变了处于迷茫、困惑、不安、叛逆状态的“问题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生活重新充满快乐和希望。本文从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艺术对人的人生目标、信仰的影响等角度,论述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艺术教育;功能

艺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满足着人类的文化需求,“没有艺术,人生索然无味,生存便罕有任何价值”[1]30。“很难设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突然失去了艺术——没有音乐,没有文学,没有美术,没有戏剧和电影……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何等的暗淡和沉寂!”[2]艺术教育以教育的形式强化和突出艺术的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净化人类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化修养,改善精神思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Christophe Barratier)导演,反映音乐教师克莱门特·马修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改变了一群被社会、家庭甚至部分教师遗弃的“问题少年”的故事。马修老师通过音乐形式成功演绎了艺术教育的功能,片中马修老师通过音乐这门艺术将处于黑暗、低谷的失落儿童引向了光明的人生大道。艺术教育改变了顽固的哈桑校长,古板的数学教师,更悄悄地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充满阳光和希望。通过艺术教育,马修老师引导着他的学生一步一步地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奔向他们人生的春天。

有关艺术的功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是“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所以他否定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德国文化学者卡西尔认为“艺术为人生的内涵之一和人生的必要条件”,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将艺术的功能划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等。不论学术界怎样定位艺术的功能,都无法回避艺术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反映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少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儿童人格塑造的作用。为了捋清艺术教育的功能,本文将结合电影的叙事情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艺术教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规范孩子们的不良行为

艺术教育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使学生在艺术鉴赏与学习中认识美、理解美、体悟美的同时,在审美体验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片以音乐的形式,通过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使“池塘之底”的孩子们获得“真”“善”“美”的体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会帮助人们感受到自己身上不良的东西;音乐将儿童引进善良的世界。”[3]中国古代《晋书·乐志》记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稳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对于音乐对人的情感、性格、礼仪、修养的影响,东西方文化都有相对一致的理论。

“成教化、助人伦”“文以载道”,中国自古就比较重视艺术的德育功能。鲁迅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延,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人安。”[4]鲁迅所说的美术泛指一切艺术形式,艺术教育对人类的性格、思想、情感、道德的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生活在“池塘之底”的学生,大多数都因为家庭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身上有许多缺点和不良行为。音乐艺术以其对人类心灵独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冲破了孩子们冰冷的心,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影片开始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矛盾,主要体现在师生矛盾、同学矛盾、同事矛盾。孩子们的叛逆,校长残暴的管理,教师与校长上下级间的不满,形成多重矛盾冲突。然而所有这些矛盾在马修老师“合唱团”组建后,音乐艺术教育逐渐将所有看似不可调解的矛盾都调解了。孩子们不再恶作剧,古板的数学教师为合唱团伴奏,甚至傲慢、残暴的校长也可以放下架子,和孩子们一同踢起了足球。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有净化人生的作用,他认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正是音乐这门艺术改变了孩子们的心性,将他们从粗暴、低俗、叛逆、自闭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奏响出人生和谐的乐章。“纵观历史,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歌舞礼仪的巫术活动开始一直到现在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明显看到艺术在协调人际关系、融洽人们的感情、促进民族地域之间的沟通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活动都无法替代的。”[5]

二、审美功能——陶冶性情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审美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美好事物的欣赏而获取一种美的体验。这种体验以悲哀、喜悦、愤怒、崇高、渺小等心理体验的方式,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变化,它不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求。审美教育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不知不觉中使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使人的思想或修养发生改变。“艺术是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6]

在合唱团歌声的影响下,片中主人公皮埃尔·莫航治的冷漠、叛逆的心逐渐开始“融化”了。对于唱歌,他开始表现出对抗,后来逐渐关注并参与其中,最后成为“合唱团”的领唱,在歌声中莫航治学会了感恩。他的歌声甜美,充满阳光,他的人生也因为歌声、因为音乐发生了改变。在他的脸上从未见到的笑容,在他眼中从未流露出的感激,都因音乐的作用,使得莫航治的心理发生改变,他的神情充满了感激之情。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歌唱是快乐的,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孩子们在歌声中学会了宽容,学会了释放,学会了生活,也学会了感恩。音乐犹如一杯飘着淡淡清香的茶,沁人心脾,滋润着孩子们“干涸”的心里,点亮了迷失在黑暗中前行人的方向。影片并没有以古板的说教来教育孩子,而是以音乐的形式来与哈桑校长的“犯错就处罚”的打骂式教育相对比,教育形式不同,教育结果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对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艺术疏导情感,通过音乐艺术的感染,片中人物的内心压力得到舒缓,消极情绪得到宣泄,不安、迷茫、困惑、狂躁等消极心理在歌声的抚摸下得到缓解,孩子们在歌声中获得审美,内心归于平静。

上一篇:拥抱你内心的堂吉诃德 下一篇:蒙古族与马的不解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