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化与异化

时间:2022-09-23 11:20:55

[摘 要]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策略,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归化,和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异化。两种策略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恰当处理好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掌握好分寸,不可走极端,不妨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促进不同语言的互相交融、渗透与发展。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语言

Abstract: 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strategies: target language culture-oriented, that is, domestication, and source language culture-oriented, i.e. foreignization. Bot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two strategies properly, and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e might as well give priority to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nd supplement it by domesti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different languages to integrate, infiltrate and develop.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 H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79-2

翻译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跨越众多的学科,牵扯到众多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个个的矛盾。例如理解与表达的矛盾、忠实与通顺的矛盾、直译与意译的矛盾等。而在翻译的种种矛盾中,核心的一条,就是如何处理异化和归化的关系。

19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居安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居安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Schleiermacher所提出的这两种策略就是归化和异化的起源。1995年,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将第一种策略称为“异化”,将第二种策略称为“归化”。也就是说,所谓“归化”与“异化”,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不同所做的区分。

这两种翻译策略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到底应该采取哪一种翻译策略?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笔者认为,翻译最好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

一、归化

归化,是指译入语应以目的语的读者为中心,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采取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语言习惯、修辞手法等,将原作的内容传达出来,即使外来文本民族化。就中国翻译而言,归化是汉文化的固有传统,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翻译理论一脉相承。

归化的优点显而易见。归化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不费力气地读懂译文、接受译文。归化派认为他们的归化是在排除翻译中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力求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以尽可能快捷简易的方式最大化地传达原语中的内容。例如英语中的the lion’s mouth,汉语中经常译作“虎穴”,即指及其危险之处,这就属于一种归化翻译。原因是在西方童话故事中,狮子被尊为兽中之王,狮子的形象是勇敢、威严的象征,所以英语中用lion比喻强大有力,人们尊敬或害怕的人或国家。而在汉语文化中,老虎的形象是勇猛、威武的象征,与英语文化中的lion相似。所以将the lion’s mouth译为“虎穴”有助于中文读者快速准确地理解原文意思。类似的翻译还有将a lion in the way译为“拦路虎”,将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译为“虎口拔牙”等。

然而,归化也有其自身的缺点。鲁迅先生就非常反对归化的翻译策略,在他的文章《“题未定”草》中,鲁迅先生指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这里鲁迅先生所说的“削鼻剜眼”就是归化翻译的最大缺陷,即损坏了原作的丰姿,加进了译者本身的主观色彩,没有译出原作的“异域风情”,没有传达出源语言文本国家的文化、民俗、风情等,而是用本民族的文化取代了外民族的文化。

我国资深翻译家王育伦也赞成鲁迅先生的看法,认为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不可取的。王育伦在他的文章《从“削鼻剜眼”到“异国情调”》中说道,“翻译作品必须有别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使读者想到这是外国的,而且应该在语言形式的某些方面使读者想到这是‘外国货’,不能把外国的摩天大楼都改成中国的大屋顶,翻译作品读起来必须像翻译作品。”

例如英国人霍克思对《红楼梦》中“巧媳妇做不出没有米的粥”这一句的翻译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这里霍克思把“没有米的粥”译为bread without flour,这也是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为英国人的传统主食是面包,对大米不是很熟悉,这样翻译有利于英国读者的理解。但是,西式面包出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与整个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协调,不利于外国读者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而杨宪益的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保存了原作中“米”的物质文化概念,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得到了翻译界的认可。

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如果完全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就阻止了文化的交流,也不利于本民族语言的借用与丰富。

二、异化

异化,是指译入语应以原作者和原作为中心,站在原作者语言文化的立场上,保留原作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语言习惯、修辞手法等,即保留原作的“异”与“洋气”。同时,其译文也要求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异之处。

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将原作原原本本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不但可以使读者体会到源语言文字的特点,还可以体会到源语言国家的文化、民俗、风情等,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翻译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旅行国外,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萨皮尔说:“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翻译,除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目的语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语言。而要创造出新的语言,则必须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例如crocodile tears有三种不同的译文,一是“鳄鱼的眼泪”;二是“虚情假意的眼泪”;三是“猫哭耗子假慈悲”。译文一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神形俱传,揭示了原文的内涵意义,传达出了源语言的文化特点,还为汉语增添了新的词汇;译文二虽然译出了原语的实际意义,却“脱掉”了原语的语言外壳,变成了抽象乏味的语言;译文三则属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原文“洋气”尽失,成了地地道道的汉语,阻碍了语言的吸收融合与发展前进。

这样用异化策略译出的词汇,在早期可能不会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例如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唯一的致命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表示阴谋诡计)、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表示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词语,最初也是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但随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日益密切地交流与合作,文化不断地渗透,这种“新词汇”越来越多,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翻译的结果就是不断丰富与拓展传统汉语,为其增添新的养料,为传统汉语向现代转化奠定基础。

但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其所表达的信息或所引进的新词汇面临着不被读者理解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风险,笔者建议可通过加注释等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译文。这样可以帮助中国读者理解外国语言同汉语的不同之处,增进了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三、结语

完全归化的译文不但损坏了原作的丰姿,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还阻碍了语言的交流与发展,是不可取的。而完全的异化虽然保持了原作的本来样貌,却在短时间内很难令读者完全接受,也不利于语言的交流。综上所述,鉴于译入语文化的需求,以及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是向国外学习的时期,我们在进行具体的翻译实践时,不妨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保留原作的“异国情调”,又使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意会原文涵义,以此来逐渐推动不同语言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中的几对矛盾[A].见: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875-884.

[2]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82):32-35.

[3]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Z].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8.

[4]Ander Lefever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2:149.

[5]张秀玲.归化、异化孰优孰劣[J].语言与翻译, 2002,(3):52-53.

[6]韩俊平,张晓燕.归化――翻译的归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118-120.

[7]鲁迅.“题未定”草[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370-375.

[8]王育伦.从“削鼻剜眼”到“异国情调”[A]见: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1031-1040.

[9]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9.

[10]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3:286.

[11]瞿秋白.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A]见: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335-343.

[12]张小曼,胡作友.归化异化翻译观在中国的接受[J].学术界,2009,(138):75-82.

[13]刘艳丽.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20-24.

上一篇: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下一篇:如何发挥青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