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成为语文学习的外延

时间:2022-09-23 11:18:29

让“乡土”成为语文学习的外延

【案例背景】

我校研究地方文化,开发金陵文化校本课程以来,教学效果值得期待。学生能否通过亲近金陵文化来丰富语文素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亟需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范式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

下面是一篇金陵文化校本课程文学作品品读课的教学案例。教师旨在通过文本阅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诵读和涵咏中,了解文化,丰富认知,陶冶情操并且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案例呈现】

李煜词二首

一、导入新课

唐宋交替之际,五代十国中一个短命王朝的皇帝,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作为帝王,他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是成功的。“千古词帝”的艺术地位,让他名垂史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浪淘沙》和《虞美人》,去感受金陵帝王的艺术世界。

二、背景简介

学生查找资料,简介作者及词作背景。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据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云:“此在汴京念秣陵事作,读不忍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词时李煜降宋已近三年。据说,在他生日那晚,宴饮奏乐,声闻于外。宋太宗知道后,觉得他有故国之思,就命令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其毒死。

三、朗读诗词

1.学生自读。

2.教师指导:

①读准字音

②划分节奏,注意停顿。

3.学生齐读。

四、初读感知

1.结合注释,描述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

(1)《浪淘沙》

往事一想就心生悲哀,面对景色也难以排遣内心的懊恼。秋风扑过,落叶乱飞,苔藓已经蔓延到台阶上,珠帘不卷,久无来人。三国东吴未能用铁锁阻挡敌人的进攻,南唐的帝王之气也已消亡。寒冷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晴朗的天空中。想那昔日华丽巍峨的宫殿,如今只剩下宫殿的影子静静地映照在秦淮河上。

(2)《虞美人》

春花秋月,要到什么时候完结呢?回想昔日的奢华生活,都消逝了。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又是一年了,面对清冷的明月,不忍回想已经逝去的故国。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但物是人非,宫中的人已不再是从前的人,故国也早被灭亡。人生能有多少愁怨?我的愁苦就像那滔滔江水东流不绝。

2.朗读涵咏,体会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浪淘沙》抒发作者难以排遣的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慨。

②《虞美人》抒发了作者对南唐故国的悲叹,表达了对逝去生活的留恋。

五、精读品味

1.两首词哪些地方写景?写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小组讨论:

如:《浪淘沙》写到“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闲不卷”之景,是集中写了门庭冷落之状。苔藓侵阶,珠帘不卷,可以看出作者之住处久无人踪,被囚禁的生活异常孤独,秋风萧瑟,更是于写景中有力地渲染了凄寂的环境,衬托了词人悲苦的心情。

《虞美人》是在对比中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自然景物发兴,感叹自然现象的永恒不变,继而抒发“往事知多少”的感慨,言南唐王朝逝不再来,自然和现实对比,表现故国之思和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留恋。

2.两首词都很注意炼字,请选择你认为精妙的词句进行赏析。

讨论交流:

如:《浪淘沙》:“晚凉”三句,转而写景,秋凉季节,天高气爽,月华如练,实为良辰美景。而今李煜身为囚徒,当年登赏之“玉楼瑶殿”,想亦人去楼空!写楼殿之今昔,寓人世之沧桑。其间用一“空”字,辛酸之情,溢于言表。

《虞美人》:下片首两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在”、“改”二字用得好,于变与不变的对比中见人生之无常,忧愁之极。

3.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词要根据它的特点。首先反复朗读,涵咏诗句,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并根据注释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对于诗词中的精妙词句,要反复品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4.有感情地吟诵这两首词。

六、拓展延伸

自读李煜的其他词作,如《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填写“我欣赏的一篇金陵文学作品”卡片及学业评价表一份。

【案例分析】

李煜词中的形象充满了金陵人文色彩,本课是校本课程和语文教学结合,通过朗读和品鉴来感受乡土文学的一节阅读课。名作就在身边,名家出自金陵。李煜词中“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与学生熟悉的灯火璀璨的秦淮河夜景相联系,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切身体验,得到美的熏陶。

生活的体验丰富了学生对词作情感的体验。在“乡土”情境中,词作的意境得以渲染,学生读着读着,便读出了哀怨凄婉之情,在“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中读到了帝王之气,的繁极一时,也读出了亡国之君的辛酸与不甘。“在一行珠帘闲不卷”中读到了李煜囚禁生活的孤独与落寞。李煜的亡国哀鸣,字字真切,他凝练而率真的笔触,既勾起了同学们对这位帝王才子的钦佩和怜惜,又让人不得不为奢靡王朝的必然宿命而感慨唏嘘。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利用乡土文化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古诗词,并且注重阅读鉴赏方法的深入引导。从初步读词感知画面,到细品词句,炼字赏句,揣摩字句及写景映衬等艺术手法对情感的表达作用,学生在悠悠古诗词的反复吟咏中有效地学习了诗词鉴赏的方法。遥想李煜绝笔当年,俯瞰今朝南唐遗址,学生一下子激发出对金陵诗词的阅读兴趣,这样联系生活,层层深入,以学生读思说的实践贯穿始终的教学构思,让学生对词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都有了较深的领悟,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都得以发展。

语文的朗读和讨论,调查和走访都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学生亲历的语文实践,来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品读课为校本课程和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有益的链接,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恰恰是“在生活中学语文”,“大语文教育观”的有力体现,也是对新课标“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宗旨的努力践行。让语文学习深入生活,让“乡土文化”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金陵文化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上一篇:边屯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下一篇:为了那些抵达生活现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