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典诗词 有效提高语感

时间:2022-07-21 09:40:26

感知古典诗词 有效提高语感

一、语感和古典诗词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感。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选择精粹、经典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来实现,因为在语言积累中,精粹语言的积累是最高层次的积累,精粹语言的积累将培育典雅、纯正、优美的语感。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语言,它有着丰富的中国古汉语文化的养料,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更集中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创造规律,对学生语感的敏锐度、深度、广度、美度有着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实施语感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二、如何在感知古典诗词中提高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养成敏锐的高层次的语感,需要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言语实践。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更不能‘粘贴’。”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活生生、有灵性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差异性,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的语感,通过有效的言语实践途径,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古典诗词,以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

(一)从标题入手参悟诗歌大意,提高学生语感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一个人的额和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真审视它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或思想感情,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但是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不少学生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很多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等,诗歌标题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例如杜甫的《蜀相》点明了写作的对象;陆游的《书愤》透露了诗人的悲愤感情;《征人怨》明示了戍边将士的怨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知它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类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伤今,怀人伤己,借古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高适的《别董大》,诗题明示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塞下曲》,标题明示它们是边塞诗,这类诗的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标题告诉我们这是田园诗,这类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而虞世南的《咏蝉》,曾巩的《咏柳》让我们知道是咏物诗,此类诗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的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甚至掌握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二)从作者入手把握诗歌特征,提高学生语感

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时,我让学生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以利于尽快准确地赏析诗歌。所以学生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在鉴赏作品时,就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中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而现实中,学生对古典诗词有关知识积累匮乏,语感层次较低,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迟钝,在鉴赏时就不可能厚积薄发,迸发灵感的火花,更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对很多古诗词作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看,要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中提高语感能力就不现实了。“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形成”,忽视了大量阅读,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因此,教学实际中我规定学生每两周至少阅读并摘抄一位古代诗人的生平经历或简介(包含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和诗作),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平日的阅读和积累增加鉴赏古典诗词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从语言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提高学生语感

学生对诗句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与表述能力也是提高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有些古典诗词字面含义较浅易,但由于古汉语的语言、句法与现代汉语有别,诗词本身又具有语言凝练的特点,有时为适应平仄、韵律及篇幅要求,在遣词造句方面不免做些特殊的处理,这些都会让学生在理解上遇到困难,让学生难以准确地感知古典诗词。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字面意思呢?

首先要能辨明音读,才不会因读错字音而损害词义。其次,恪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句子本身的内部语境和整片词、整首诗的外部语境来分析推断诗句的意思。再次,联想古诗文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确定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另外,由于诗歌跳跃性的特点,理解了各个词语的含义,未必就能把握其意脉,因此要注意结合诗词句法(如:省略,活用、倒装、互文等)上的特点仔细斟酌补充,梳理诗句的意思。还必须关注典故,典故内涵丰富,了解其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抓住诗词的字词和句法,善于借助注释中有效的信息,就能够理解和表述词语、句子乃至全篇的字面含义,为进一步了解语言特色、鉴别表现手法、掌握鲜活形象、体会寓意情感、领悟诗词意境、分析思想内容和评价观点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能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感。

(四)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感情,提高学生语感

意象即诗歌中倾注了诗人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因此,感知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首先,要抓住主要意象,找准主要意象的特征:如关注意象的色彩,从色彩的浓淡明暗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心绪;注意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固定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代表思念、梅花象征坚贞,兰花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等)。其次,要弄清意象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组合,虚实组合等),借助联想、想象揣摩诗歌中作者倾注的思想情感。

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言语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领悟能力。鉴赏者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是并不经历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的过程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而是对作品进行整体的直觉性把握,体现了“感受”与“领悟”的高度统一。鉴赏者的审美判断、理性的认识融合、沉淀在对诗词形象和意境的把握中,与感知、想象、情感等融为一体,“理在其中,如盐在水,不着痕迹”,所以感知诗歌意象时要着眼于诗歌整体。对此我教给学生“感知意象二十字诀”:吟诵需反复,意象善捕捉;想象加联想,揣测其情思。

在古典诗词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先找到读懂古典诗词的钥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语感提高了,则鉴赏力提高:鉴赏力提高就促使学生自觉鉴赏行为产生。当学生的鉴赏行为由被动向自觉主动飞跃,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才能充分发挥其美育和德育的无以伦比的强大功能,促使古典诗词鉴赏活动不仅成为典雅、纯正的语感的形成过程,也成为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传承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滋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上一篇:现实生活是教活语文的源头活水 下一篇:撩开试题变化面纱 把握语文学科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