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象”素描教学的几点探索

时间:2022-09-23 11:03:07

关于“意象”素描教学的几点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对“意象”素描的教学几年来的探索,从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意象美,到逐步掌握意象美造型的规律,以及意象素描的表现。

【关键词】意象美 规律 表现

素描是西方造型美学的体现,从后期印象派到本世纪初的抽象画派,逐步背离了“真象美”中的具象造型,以纯粹的点、线、面、调子等形式,来体现抽象观念,这个美学体系与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工艺生产相呼应,从而和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精神情趣有了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抽象美的平面和立体设计课程,已经引进我国工艺美术教学,抽象美的素描教学的借鉴,也就成了相应的要求,下面是对“意象”素描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意象美感的培养

美感是以美的感受为中心的美的意识活动,它和审美观念的正误,审美修养的高低相关联,并始终呈现于美的形态,美的境界,美的趣味之中。美感“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来”。①因此美感的培养就具有德、识、才、学诸方面综合内容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探索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和提高意象美感。

1、时、空节律的美感。在有限的空间和静止的画面上,由于点、线、面等造型原素的大、小、长、短、方、圆、虚实、强弱、疏密、聚散的组合,会引起运动感,展现出时间过程,并且是有规律性的前后呼应.形成既对比又协调的美感。即所谓时间、空间、节奏韵律美感。书法之所以被公认为中国画的基础,就在于它以简单的笔墨,培养时、空节律美感。书法的功底愈厚.国画的造就愈高。书法与国画的关系启示我们:意象美感的培养应该从时、空节律感入手。通过对几何体抽象的表现练习,呈现出的波动线为主旋律,长短曲直的轮廓线.纵横交织的结构线,疏密聚散的团点为合声配器的视觉交响乐。这样,对造型原素时、空节律感的领悟,使意象美感的培养迈开了第一步。

2、方刚圆柔的意味美感。我国的造型艺术,不同时代的艺术品,冲破时间的间隔,今天仍然向我们闪耀着瑰丽的异彩。使我们依靠这些珍贵的遗产,发掘意象美感的奥秘,从中吸收丰富的艺术营养。变化极多的陶器造型,呈现着以圆形为主方圆对比统一的舒展柔和的美,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童年时代自由活泼、无拘无束的意味。青铜器厚重坚硬的质地,威严的图纹,方圆结合以方为主的形体及图纹中展现着雄劲刚健的美,凝结着青铜时代的创造者奴隶的血汗及其悲壮崇高的心灵。彩陶中圆柔和青铜中方刚意味着两个不同的时代,方刚圆柔两种不同的造型美的形式及其对比统一.在意象美感的培养中,具有极为普遍的意义。

3、宏大磅礴的气势美感。汉代造型艺术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气质,是学习传统的重要环节。茂陵汉代霍去病墓地的石雕保留原石块的形状,不拘细节和修饰,以大轮廓的流动飞扬,表现出力量和运动所形成的不可抵挡的气势美感。请看《马踏匈奴》中泰山压顶的力《跃马》的昂然跃起;《卧马》的静中有动;《卧虎》中动的潜伏。其共同的特征是威武雄壮气势磅礴。这些马与虎的石雕已远非马、虎本身,而是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强大精神的写照。

4、生动的气韵美感。我国造型美学发展到魏晋时代,形成了高峰,南齐谢赫提出六法,以气韵为首,以气韵为魂,气韵生动成了中华造型美学的最高规范,气韵生动就是生命力的律动和人的精神气质的活现。郑板桥把这个深奥的美学观念形象化:“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②总的来说:神是意象美感的内涵,韵是意象美感的外形,神包含着深思熟虑的立意,和激情的兴味,概括起来就是神、情、意、趣。韵是时间、空间中形体、结构、调子、气势等一切造型因素的节奏和韵律。

二、意象美造型的规律

意象美的造型,是物象原形的一变再变。画中之竹如此,画中的静物、动物、人物亦如此,意象造型能力即把自然形变为意识形的能力,造型和变形是相伴而行,但造型不是任意变幻,更不是画不准的胡来,而是有学识可讲,有规律可循。

1、概括取舍以韵造型。取舍概括不是把物象简单化,而是在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感受提炼升华,比如三大面,五调子加四个推移(上下左右或前后左右)就能够找出明暗调子的千变万化,但在造型时,根据韵律的需要有取有舍。在几何模型和静物作业中,从形体比例,到结构明暗等都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其中结构的韵律就象人体脊锥骨那样重要,可以运用透视学画出透明的结构韵律美,这对培养以韵造型是很有意义的。

2、夸张对象的特征和不失常态的变形以神造型。“以形写神”是意象美造型的显著特征,“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坡语),所以“形似之外求其画”,③彩陶中的鱼纹,汉雕中的虎、马,都是夸张对象的特征,作为不同程度的变形,使造型充分地表现出神态气势和时代的意味。

3、不受对象的局限以意造型。白居易在《画竹歌》中写道:“不根而生从意生”,意象造型的最高体现正是以意造型,可以由眼前之模特儿,联想到自己直接简接感受过的形象。

三、意象美表现的探求

一切古今中外表现技巧的经验都可以学习。但意象美的表现不仅服从于内容,而且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它是以眼中之物为本,胸中之画为变,在手的刻苦磨练中去探求。

1、整体画法与“一画法”结合从描到写。与整体美感相适应的整体画法是西方传统技法的结晶。这是我国传统技法的结晶两者都反映着变化统一律:局部服从整体,千笔归于“一画”,但整体画法常常是在反复校正或逐步显现中寻求真象的表现。“一画法”则要求下笔是画,笔笔是画.追求意象的表现,前者是反复描绘。后者是一笔写去。能否继承和发扬意象美的传统,最后要落到这个写字上。在低年级反复描绘的整体画法还是可取的,逐渐变描为写。工具的运用选择与毛笔相近的炭铅、炭条和炭精棒。

2、继承线描传统活用明暗调子。中国传统的线描不受几何图纹的对称整一的局限,它不仅是对具体物体的抽象现出不变的本质,还在于把本质的抽象又升华为美学的具象。人体和服饰都是体积的组合,可以依其轮廓和结构抽象化为线,这是东西方都有的。

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办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但面的表现不限于铺调子,而是皴、擦、点、染,都体现着时空节律美,与线的旋律对比呼应,颇有丝弦乐与打击乐合奏的音乐效果。也可用调子表现对象,但不限于自然调子而是神韵的调子。可画全调子,也可画半调子,还可对明暗进行调整。

对于学生画的作业,须整理作业和即兴作业。整理作业可把感受、记忆、联想和想象酿成美的境界。反复修改九朽一罢,落笔随意写去,自然会有感人的表现力。即兴画是触景生情,偶发意趣,即兴挥笔,会有出其不意而又难以复制的妙处。

以上是对“意象”美”素描教学的体会和探索,着重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挖掘和表现,不断去探索和表现意象美,创造出符合这个时展的更多优秀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P246

[2]《中国画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P146

[3]《中国画鉴赏》王晓山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P46

上一篇:基于目标课题的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教... 下一篇: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