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在舞蹈创作中的合理把握

时间:2022-09-23 09:30:11

“调度”在舞蹈创作中的合理把握

摘 要:调度也叫舞台调度,它对舞蹈质量的高低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引起舞蹈创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论述了“调度”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其次对如何合理把握“调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调度;舞蹈创作;把握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20-01

一、“调度”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需要通过舞台把美的艺术展现给观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剧场演出的舞蹈,当然也有不需要舞台的舞蹈,比如广场上的群众舞蹈、体育场馆的舞蹈以及影视舞蹈等等。但不管怎样,在舞蹈创作中都需要或多或少地考虑到对舞台空间的运用,比如舞蹈演员在台上的站立位置,动作朝向,运动路线等的调配。

“调度”在舞蹈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舞蹈创作人员在构思舞蹈时必须考虑舞蹈演员在台上的位置,动作方向,运动路线等,否则演员在排练时就无章可循,舞蹈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其次如果创作者没有合理地进行舞台调度,那么即使舞蹈演员个人表演得再好,整个舞蹈的质量也不会很高。

对于缺乏舞蹈知识的观众来说,对于舞蹈的动作细节可能不是很清楚,只是有一种美或不美的模糊的感觉。所以对他们来说,换了动作是小事,而换了调度则是大事。再说,观众往往离舞台比较远,调度更为醒目,也更为重要。至于像广场舞蹈、体育场馆的庆典等非舞台演出,画面、调度就更为重要了。

二、“调度”在舞蹈创作中的合理把握

(一)舞蹈造型

1、均衡的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对称的民族,从对联、语言中大量的双音词、以及许多的民间艺术品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所以舞蹈创作者要创作出能被观众接受认可的作品,就要符合人们的这种追求对称的心理。不过现在舞蹈的创新比较困难,所以在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不对称的舞蹈形式。比如在分组时,一组人多,一组人少,领舞在一边,群舞在其他区域等等。当然打破对称可以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时间太长的不对称就让人觉得不美了,因而在舞蹈创作时,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和创新。

2、主体的凸显

舞蹈的造型并不是动作越多越好,场面越热闹越好,而是需要根据舞蹈的内容、主题进行裁取。在舞造型中,要灵活处理好画面的疏密、高低和动静的关系。还有舞蹈的动与画面的相对的静的关系。比如《大河之舞》,主要是让观众欣赏群体演员脚下的踢踏舞步,因而必须把观众的吸引力吸引到这里,为了不干扰观众的视线,正常演出演员几乎没有用手臂和上身的动作,这样的处理都是非常高明的。

(二)运动线

简言之,运动线就是舞蹈者在台上的运动路线,包括“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在舞台上运用得比较多,比如竖线、横斜线、折线等等,什么时候运用,需要根据舞蹈内容而定。直线相对能给观众以强有力的、直接的、不屈不挠的感觉。例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一幕是《飞夺泸定桥》,为了表现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强行穿越铁索桥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整个舞台只用一条铁索拉了一条大斜线,舞蹈至始至终都在斜线上进行,处理得非常好。当然曲线运动也很多,主要是在我们的传统舞蹈中,在京剧《穆桂英挂帅》中,创作者就用跑圆场来表现草莽英雄穆桂英少年挂帅的得意与喜悦。舞台效果非常红啊。

(三)运动方向

运动方向是指演员在一定的运动线上的进、退、横移等。它和运动线的结合就可以表现各种舞蹈内涵。比如在《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全身披挂,跑了三个圆场,背上的靠旄,头上的翎子,腰上的裙和带,纹丝不动,只有因得意而微笑的脸。而在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也有三个圆场。当时是逃难,后面有人追,所以角色很慌张,他背着包袱,甩着长发,时而向前急跑,时而退却惊惶失措,跌倒了又爬起,时急时缓,时直时侧,和穆桂英的跑场就不一样。

三、关于调度的其他问题

在综合运用舞蹈动作及舞台调度时,要注意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相互协调。比如,对于动作,可以一部分人先做,一部分人后做,还可以一组做节奏,同时另一组做旋律;一部分静止而另一部分动起来,在舞台上形成多种舞台调度的综合,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显得十分丰富。

最后我们还想说一点,无论在进行舞台调度时无论采用什么技巧,舞蹈创作者都要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构思,尽量让剧场中的每个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舞蹈表演,并能感受到舞蹈带来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5.

[2]刘建,潘多玲.舞蹈身体的群言――舞台调度.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9(1),1-7.

上一篇:汉语名词短语结构和DP分析法的研究 下一篇:论秦汉瓦当纹样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