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构建

时间:2022-09-23 08:52:36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构建

内容摘要:“情感目标”,这里指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描述,它可以简要归纳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质疑与创造意识,促进学生认识数学的意义与重要性”等要点。具体构建途径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关注实际应用,认识数学,领悟价值;突出探究引导,促进体验,启发创造;自主突破难点,锻炼意志,培养自信。

关键词:数学;情感目标;构建

所谓“情感目标”,这里指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指人们对事物在情绪与感情方面的倾向性,价值观指人们对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评价或看法。依据课程在学科与学段内容方面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着各自的具体内涵。剖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描述,它可以简要归纳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质疑与创造意识,促进学生认识数学的意义与重要性”等要点。在教材内容编排中,“情感目标”通常为隐性方式,容易被教师忽视。尤其是在设计如何构建“情感目标”的课堂活动内容与形式方面,多数教师常常感到困惑,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构建,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兴趣与求知欲是“情感目标”的首要成分,它是学生“我喜欢”与“我要学”情感倾向,而这种情感倾向又决定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问题情境是点燃兴趣与求知欲的火花,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发求知欲的良好途径。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课题导入时,就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孙悟空在五庄观偷得四个人生果,原打算师徒四人一人一个。猪八戒告知师傅不敢吃并要求吃师傅的那份,沙僧与悟空不同意并提出平分,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平分方案。《西游记》是小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偷吃人生果”的故事情节经这么改造,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中“如何平分的问题”又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如在课堂练习中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全班有49位同学,要求平均分为若干个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要尽可能使得剩余的人数最少,有几种分法?显然它属于多种分法问题,其中蕴含的发散思维方式就是引发学生思维兴趣与探究分法求知欲的“催化剂”,如果学生会提出“平均分成若干组而其中一组少一人”的分配方案,那么无疑是一种突破常规的创新,它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质疑或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课程学习活动的起步,科学上不能提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止步,而学习上不能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习没进入状态,因此鼓励学生质疑也是构建“情感目标”不可忽视的要求。

创设问题情境也是诱发学生质疑的良好素材信息,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提出相关问题。对于“平分人生果”的事例,如果学生提出“难道无法平均分”的质疑自然是构建“切割分”的一种新认识的开始,而其平均数4/3又是后面探究分数或小数活动的起点。

二、关注实际应用,认识数学,领悟价值

课程知识、方法的意义与价值是课程“情感目标”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形成课程学习动机的源泉,更是学生认识课程本质的关键方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这种描述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实际应用,即课程教学必须生活化,尽可能避免纯数学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并领悟数学知的工具价值。

课程教学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事实为切入点,用以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如“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感知教学,就可以先以课本、电视显像平面、地砖、电动门上面的网状图形等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依据表象认识归纳概括出“对边平行”的本质特征。其次是在学生已建构的生活表象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模型的描述作用。如分数2/3,它可能是一天内某段时长,也可能某班级少先队员人数与全班总人数的比例,还可以是某项工程的完成量……等等,难以穷举。2/3的数学模型,既可以描述“时间流逝”这种自然现象,又可以描述诸如“人员成分”与“工程进度”的社会现象,其语言形式的概括性与简练性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其三是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数学知识在计算或推理方面的思维价值。如房屋装修解决客厅地砖选用问题:客厅长9.6米,宽4.8米。地砖有“60×60厘米/80元”与“60×30厘米/40元”两种型号,怎样的地砖购买方案最合理?显然,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就能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计算与推理的思维价值。

三、突出探究引导,促进体验,启发创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伴随过程经历而滋生或演变的体验性产物,不同的过程经历具有不同的体验,而且过程经历越丰富,体验就也越深刻。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过程方式,其中的发现与创造的行为与对过程经历的体验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学中突出探究过程的引导是实现“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

探究过程的引导的有效做法是设计一些具有点拨或启发性的过程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与规律的自主发现与自我建构。如“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构建教学,如果仅要求学生把握“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概念特征,那么学生对概念仅是一种肤浅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中就可以依据其内涵要点来设计下面过程活动加以点拨或启发。

教师先给出上面四个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开展下面的探究活动:

(1)上面四个图形是否属于平行四边形?

(2)上面四个图形中,边长具有怎样的关系?共同点是什么?

(3)上面四个图形中,内部角度具有怎样的关系?共同点是什么?

(4)图A与图C,图B与图D,它们具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5)在上面四个图形中画出两条对角线,你能发现什么?

通过这种探究引导,学生就可以获得以下认识: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不仅平行而且相等;②长方形与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相等;④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显然,这种认识均是学生的自我建构,它既属于科学探究中发现,也属于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再创造。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会有着各自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形成的体验,这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功效所在。

四、自主突破难点,锻炼意志,培养自信

科学上的发现或创造往往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巧妙运用或思维方式的突破。在为实现课程“情感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中,原有思维方式的突破并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对于难点的突破,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两种做法,一种是教师的指向性预设引导,其中得以突破的学生思维形式多半属于“顺应性”。另一种是学生的自主突破难点,它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活力思维。依据“情感目标”的过程体验特征,放手让学生自主突破学习难点是“情感目标”构建的有效模式。

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课题教学中,“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是代数中“单项式乘多项式”运算方法步骤在形式上的巧妙变通,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自主形成“列竖式”的计算思路,完全是一种创造。当然,这既是探究性学习中难点,同时也是关键点。然而在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时,多数教师都按照教材(人教版)提供的“将多位数看做‘个位数+十位数…’之和,再将一位数分别乘以个位、十位…,接着采用口算算出结果,然后直接给出‘列竖式方法’来指向性引导学生领悟其简便性”,不难看出,学生获得这种“列竖式”的技能方式纯粹属于“顺应性”的思维领悟。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如79×8,由于口算能力基础,学生可能形成“8×9=72,8×70=560,,72+560=632”的算法,也可能形成“70×8=560,9×8=72,560+72=632”的思路,对于求两积之和,学生自然会想到列竖式。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提出“79×8可以写成怎样的竖式形式”与“能否将79×8与72+560=632两个竖式合并为一个竖式”这两个问题加以启发,那么就很可能促进学生获得正确的“列竖式”方法。显然,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突破难点的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思考。

课程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构建,重在课程学习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设计。“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的载体,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过程与方法”的衍生物,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并且“情感目标”是决定“过程与方法”的依据。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②陈清容编著《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基于地形的建筑设计研究 下一篇:笔算除法(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