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学的科学课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23 08:38:35

基于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学的科学课教学探讨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进行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水的净化》时,我出示一杯浑浊的水说:“老师现在非常口渴,谁能想办法把水弄干净,让老师喝到这杯水呢?”这时,学生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说:“把水杯静置一会儿,让泥土和沙沉下去。”“用布进行过滤。”“把无底瓶里装上沙让水从沙里流过去。”接下来,我让学生按自己说的方法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方法能不能把水弄干净。通过实验后水变清了,我又说:“老师现在还不敢喝,我怕水里有细菌,怎么办?”同学们讨论后说:“再把水烧开,我还看见电视上用加消毒液的方法使水变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激趣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中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设想,获取知识结论。

科学课中的开放教学是自主探究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研究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中,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只有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才能让他们学好自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研究《水域污染》时,课前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记录,课中学生才有话可说。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由于我提前布置学生进行了考察,课中提问:“我们附近的水域有没有被污染?被什么污染的?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提前准备充分,发言的每个学生侃侃而谈,乱倒垃圾、农药、化肥喷撒等都是造成水域污染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从我做起,不乱倒、乱扔垃圾,每家每户建立污水处理池。这样由开放再集中的科学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所了解,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现有的使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上,而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随着探究的过程,逐步地去观察、分析,掌握基本事实、基本技能等。如,在讲《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按照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和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让学生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气球,一个放在阴暗处,一个放在阳光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放在阳光下的一会儿就爆破了,这是为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与什么有关。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很快说出和热有关,进而得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强加给学生。

探究性学习对低年级科学教学十分有用。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理解能力差,谈不上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不会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再加上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前,要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如,在学习《加快溶解》一课时,学生就以游戏的形式开始,比一比,谁能很快让冰糖溶解,只见学生有的砸,有的放在杯中搅拌,有的放在火上边加热边搅拌,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让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带着问题去想、去做。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教学中还应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科学和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李庙镇赵店完小)

上一篇:切入点 第12期 下一篇:科学课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