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9-23 06:58:12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设置将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素质结构。通过对用人单位大量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学前教师。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幼儿师范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人员,课程中教育学、心理学类学科课时比例较高,因此音乐课程只停留在粗略接触和了解一般的音乐知识的阶段。加之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又缺少音乐术科考试,很多学生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的基础为零。因此,提高音乐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尤为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明确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学前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具体,未来的学前教育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前教育学与学前心理学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其中,音乐能力的发展在学前教育人才整体能力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社会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通过音乐教育,不仅可培养儿童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儿童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从而提高儿童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教育亦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课程之中,音乐教育主要指音乐知识教育、音乐技能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学前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时期,儿童的认知、情感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具有接受系统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音乐启蒙教育。为此,教师应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加强对美的感受,使自身形成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并具有音乐教育的知识和教育技能。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核心和主要渠道之一。良好的音乐技能与音乐表现是教师带给幼儿最好的审美教育。幼儿在音乐教育中所获得的音乐艺术审美经验对提高其对现实美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经常接受音乐熏陶、音乐欣赏指导的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将音乐审美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审美体验中去。能够敏锐地发现客体符合美的规律的因素,对现实美的存在及其结构特征获得直觉感受。

二、注重音乐教育在学前专业的内涵建设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等的作用上,它通过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它通过学生身心的自我发展和变化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主导激活”,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形成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等能力,以求“主体发展”。

在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中,要打破培养艺术家的英才教学模式,在正确教育思想和科学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培养未来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注重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好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 目的性:

培养合格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而不是培养艺术家。

2 示范性:

注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

3 全面性: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而不是片面注重技能训练。

4 主动性:

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决不能依靠硬性灌输,应在根本上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这种“综合”不是多种音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拼盘式堆砌,各项内容既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又为着一个共同目的,即培养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因此,音乐教学要以视唱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全面音乐素质和综合音乐能力为基础,以“三会”(会弹、会唱、会跳)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教学能力、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为最终目标。

要搞好音乐基础课(如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基本要素教学。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都是音乐的表现要素。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音高是音乐的关键,和声是音乐的升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达,只有理解掌握音乐的表现要素,才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作品、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更准确地演唱(奏)作品、更顺利地欣赏作品,将来才能搞好音乐教学。

三、改革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结构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高专类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定位不准、功能模糊和课程设置杂乱等问题,导致了该专业音乐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滞后。音乐课程目标上受到音乐教育专业和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过分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培养的学生根本不适应学前音乐教学工作;音乐课程设置单一或分科过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缺乏音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观念,仅仅为音乐而音乐,造成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脱节的现状,在音乐课程设置上难以体现学前教育的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严重缺乏,音乐教学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教学中追求技艺精深,忽视了幼儿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学生的音乐实践机会也太少,未将音乐教育实践与课外活动纳入整体课程之中,“学生的学”得不到巩固;音乐课程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教与学的情况,“教”方面采用学生对老师教学情况进行打分的形式,不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改善,“学”方面通过考试的分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教育目标借以落实到教育对象身上的中介。课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由此可见,建构富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音乐课程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科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过去对幼儿音乐教育研究较多,而对于幼儿教师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即使有,大多也仅仅是对幼儿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上,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极少。虽然,近年来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出现了一些关于该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但对该专业音乐课程的研究仍然极少。近年来,有极少数的小块文章对该专业音乐课的教学、音乐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研究,均未能系统全面地阐述该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思路。

通过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的重新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并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一篇: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制改革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辅导员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