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段作文教学如何“立意”

时间:2022-09-23 04:36:22

浅谈小学高段作文教学如何“立意”

摘 要:有蛋未必会孵出小鸡,反观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作文无从下笔,心有情感千万,却不知该如何表述,往往说了一大推,仍然说不清意思梗概,这对于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是挑战,更是机遇。

关键词: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立意

如何有效调整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纵情写意生活,让学生不再望作文而兴叹,从而轻松快乐地游弋于作文教学的浩瀚烟海中?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锐意创新,大胆实践,明确了要想上好作文课,必须引导学生过好“立意”关的作文教改方向。

一、快刀斩乱麻,先从审题入手

教师在创设作文题目时,用统筹考虑其行文的灵活性、封闭性,既要让学生易于把握主题,又要让学生在写作时具有独立思考、情感自由抒发的灵活度,为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留足了空间。如,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笔耕自由,有话可说,教师往往会出一些特点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让学生“自由”作文,如《二十年后再相会》。看到这个题目时,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很新奇,仿佛思绪一下就飞到了二十年之后,似有千言万语充溢心口,置之动笔而后快。这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放缓思维运行节奏,静下心来认真审题。首先,应弄清楚这个题目的词汇组合,即“二十年后”“再相会”,然后再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样,学生对题目要彰显的情感韵律更明晰了。第二步,学生面对这个题目,教学参与性会显著提升,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论题大讨论,让学生说出对该文题的看法或立意指向,将作文课推向大讨论的高潮。有的学生认为“二十年后”这个时间是写作重点,也是立意取材的中心,有的学生认为“再相会”更重要,侧重事物的情景展现。汉语就是这么的博大精深,无论将重点锁定在何处,都能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确定“立意”,为行文埋下浓墨重彩的伏笔。

往前看固然情趣盎然、浮想联翩,但往后看,促使学生追忆往事,体味人事变迁,也能触碰学生那颗柔软的内心。回顾过往比眺望前方更能净化学生的内心,因为往事都是自己经历的,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更容易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由于幼年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趋感性,学生往往对生动直观的事物记忆更深刻,所以教师在设置题目时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请回忆自己看过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并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作文题目开放式要求,学生经过认真审题,立刻就能将题目幻化成自己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的名字,按照作文写作要求,基本思路和写作提纲也了然于胸了。即,先写出一个片段,再说明为何要选它,再写出观后感想。学生在作文之前,教师对一些细节还要提示到位,如,片段不是整部电影或电视剧从头到尾的复述,是对你认为的精彩内容的截取,同时,还要注意写作的重点,可以是片段叙述占三分之一笔墨,内心情感抒发占三分之二笔墨,也可采取夹叙夹议、互相穿插的形式,让学生用心体味“快意写人生”的乐趣,用兴趣牵引学生作文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打通学生的思维巷道,催生学生提纲式结构

小学高段作文训练提倡独立自主、形式多元、个性鲜明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做好“立意”方向性引导,更要巡回审视,随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让学生情感喷发、文思泉涌。毫无疑问,催生学生的提纲提炼整合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众的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环保能力,应从娃娃抓起。鉴于此,很多语文教师以环保为主题创设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作文题。在面对此类题目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确定作文的写作主旨,可以是发散式的,也可是集约式的,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不断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不要拘泥于一点。如在上此类题目的作文专题课时,为了将学生的写作视野无限扩大,使学生的写作中心题目更具多元化,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传统式“口舌”讲授,而是示意学生将目光投向窗外,窗外万里无云,鸟儿自由飞翔。然后,我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看小鸟们多么的快乐自由啊!那你们知道小鸟是从哪里来的吗?”学生对我的发问,先是面面相觑,继而行为定势似的小组讨论开来,最后得出小鸟是从大自然中来的结论。接着,我再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小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应该从保护小动物做起。”“任何生命个体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理应受到尊重,生命是脆弱的,但更是值得尊重和呵护的。”由此串联成一个事物联系链:小鸟―大自然―生命―尊重生命,从而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真谛,进而体会环保的重要性。这样充满情趣和智慧启蒙的讲解,比传统教学的苦口婆心说教,效果要强很多。

总之,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之路看似狭小细短,实则别有洞天。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静下心来,捕捉生活的细节,寻找生命的真谛,让学生多一些感性,做桃园深处的性情中人,让小学高段作文之路绵长醇厚。

参考文献:

陈瑛.浅谈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改革之路[J].基础教育论坛,2014(12).

上一篇:简约的课堂,深刻的智慧 下一篇:中职学生礼仪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