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高职院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

时间:2022-09-23 04:34:15

浅谈建立高职院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院校,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来确定的。根据上述特点,高职院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突出了高职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多方参与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9-0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它的教学模式是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来确定的。根据上述特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要突出高职特色,要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起到引导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方式。

(一)听课制度

通过听课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进而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价。

(二)督导制度

教学督导员,不定期地深入课堂,以抽查听课的形式,检查教师教学质量。

(三)教学检查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各二级学院开展相关教学检查,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四)学生评教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成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没有充分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办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所认可、所接受,也就是说,毕业生的就业程度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基本都只是对校内教学工作的评价,而忽视了校外评价的作用,这样不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服务于每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人民满意更是责无旁贷,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要接受社会的评价。教育部2011年9月下发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应是校内外多方面的。

高职教育要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质量要求。不同主体的质量要求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需要分析各方主体的不同要求,充分体现各方利益诉求,在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中搭建多样平台和渠道,让各方都能够参与到质量保障中来。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一是政府,主要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服务贡献包括毕业生当地就业率、技术研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等。二是学校,通过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形成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三是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通过企业、用人单位等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应该追求多方参与的开放化,即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就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预期实现,通过层级评价、网络评价、双向评价和外部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听取和吸纳多方参与的不同声音的信息反馈。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就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吸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相关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认证机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认可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反馈出毕业生质量的优劣。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认证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低质量的服务,严格遵循质量评价认证的标准,实现市场竞争的有序化。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要体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和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高职院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2]刘振天.《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报告》应该报告什么[J].中国高等教育,2012

[3]杨应崧,苏志刚,齐小萍,徐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

[4]高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作者简介:

康丽敏(1973-),女,副教授。

上一篇:小学低段跳短绳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游戏中体验 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