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3 04:26:37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刘其涛(1976-),男,河南省西华县人,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790214);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630062);许昌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摘要:运用系统耦合理论,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1-2010年间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并检验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初级协调水平,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和黄淮地区耦合协调度依次递减。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3.015

一、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动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为此,我国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跨越,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希望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同时,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推动河南省以及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河南省在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镇化率远低于工业化率,这种情况导致经济结构性的扭曲,城镇化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升级,限制了工业化进程,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已严重阻碍了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学者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及各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情况,如:“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1\]认为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呈现不同特点;景普秋\[2\]构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内在机理;李捷和王志宏\[3\]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机理,认为产业结构是带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姜爱林\[4\]则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阳立高\[5\]分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三化”协调基础上;洪名勇\[6\]从中国及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践出发,认为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耿明斋等\[79\]从新型城镇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出发,提出城镇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结”和“扣”,三化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集中在城镇化上。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其实是一个系统耦合的过程,其耦合作用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则加速了城镇化进程\[10\]。现有研究极少运用系统耦合理论研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本文拟从系统耦合理论出发,对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其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求全面、系统地掌握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状况,为河南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协调发展的研究设计

(一)协调发展的耦合度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理论,建立多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设变量使ui(i=1,2,……,m)表示各个子系统的评价函数,则多系统的耦合度模型为:

Cn={u1,u2,…,un/∏ui+uj}n(1)

本文研究只涉及两个系统,所以当n=2时,令u1=f(x),u2=g(y),(f(x),g(y)分别表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评价函数),根据耦合度的概念及耦合机制,则城镇化与工业化系统的耦合度公式为:

(二)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由于各地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程度存在相互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征,使用耦合度模型有可能会出现二者协同耦合都较高的假象。为了更好地反映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不同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公式如下:

D=C・T,其中T=αf(x)+βg(y)(3)

式(3)中,D表示耦合协调度,C为协调度,T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因此,取α,β的值都为0.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使T∈(0,1),从而保证D∈(0,1),以便于更好地测量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关系。

(三)变量与样本数据

在衡量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时,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原则,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指标:一是城镇化指标。本文采用城镇化率这一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是工业化指标。本文借鉴“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方法,采用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表示工业化水平。本文选取2001-2010年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量,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1年的《河南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建立的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地市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见表1。

表1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2001-2010)

地区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均值

郑州市0.424 0.441 0.446 0.596 0.610 0.645 0.660 0.687 0.683 0.695 0.589

开封市0.226 0.230 0.230 0.292 0.341 0.356 0.366 0.402 0.427 0.403 0.327 洛阳市0.291 0.299 0.314 0.396 0.431 0.444 0.463 0.488 0.499 0.504 0.413

平顶山市0.277 0.281 0.277 0.361 0.384 0.409 0.427 0.434 0.447 0.456 0.375

安阳市0.218 0.221 0.253 0.351 0.372 0.393 0.412 0.428 0.444 0.442 0.353

续表1

地区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均值

鹤壁市0.343 0.353 0.364 0.450 0.469 0.489 0.514 0.531 0.548 0.538 0.460

新乡市0.247 0.250 0.262 0.356 0.377 0.400 0.423 0.444 0.434 0.471 0.366

焦作市0.351 0.339 0.365 0.428 0.444 0.469 0.488 0.504 0.522 0.524 0.443

濮阳市0.202 0.211 0.227 0.312 0.328 0.356 0.373 0.359 0.366 0.367 0.310

许昌市0.200 0.210 0.220 0.346 0.370 0.391 0.415 0.436 0.456 0.452 0.350

漯河市0.276 0.285 0.288 0.348 0.365 0.381 0.407 0.428 0.446 0.448 0.367

三门峡市0.320 0.325 0.330 0.406 0.420 0.433 0.446 0.457 0.422 0.476 0.403

南阳市0.167 0.173 0.174 0.306 0.342 0.359 0.376 0.393 0.411 0.382 0.308

商丘市0.196 0.200 0.209 0.274 0.299 0.319 0.346 0.358 0.378 0.351 0.293

信阳市0.171 0.175 0.185 0.299 0.321 0.342 0.365 0.378 0.392 0.398 0.303

周口市0.113 0.105 0.123 0.195 0.225 0.247 0.307 0.324 0.342 0.350 0.233

驻马店市0.127 0.128 0.131 0.198 0.221 0.244 0.305 0.326 0.347 0.348 0.237

济源市0.333 0.346 0.346 0.420 0.465 0.485 0.516 0.543 0.556 0.559 0.457

中原城市群0.292 0.298 0.305 0.394 0.421 0.442 0.463 0.485 0.497 0.501 0.410 豫北地区0.254 0.261 0.281 0.371 0.390 0.413 0.433 0.439 0.453 0.449 0.374

豫西地区0.244 0.249 0.252 0.356 0.381 0.396 0.411 0.425 0.417 0.429 0.356

黄淮地区0.152 0.152 0.162 0.241 0.267 0.288 0.330 0.346 0.365 0.362 0.267

全省0.249 0.254 0.264 0.352 0.377 0.398 0.423 0.440 0.451 0.453 0.366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2010年间,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366,说明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互动关系。从整体上来看,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1年的0.249增长到2010年的0.453,这表明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正逐步趋于向协调发展方向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统筹安排城镇建设,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各地市来看,考察期内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差异性明显,郑州、洛阳、鹤壁、焦作、三门峡、济源等地耦合协调度较高,说明了这些地市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借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城镇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濮阳、许昌、漯河、南阳、信阳等地市耦合协调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市大部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技术条件、市场环境方面相对前面六个地市较不成熟,工业结构不太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而且城镇化水平较低,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导致这些地市耦合协调度较低。其余三个地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最低,特别是周口市,耦合协调度均值只有0.233,这些地市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很低,而且城镇化水平又受到制度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最低。

从区域来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可能存在区域差异,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研究,将河南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和黄淮地区四大地区。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豫西地区包括三门峡市和南阳市,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四大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及变动趋势见表1和图1。

图1河南省各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变动图

根据表1和图1可知,在考察期内,四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增长趋势,且中原城市群大于豫北地区,豫北地区又大于豫西地区,黄淮地区最低,其中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比四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可以看出,2001-2010年间,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1,高于其他区域及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了这些地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程度较好,主要原因在于该经济区域经济基础好,工业门类齐全,特别是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的互补优势和聚合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化城镇化体系,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提升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水平。豫北和豫西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如中原城市群,且产业结构不太合理,重工业比重过高。以南阳市为例,2010年城镇化率为33%,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低1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系数只有0.7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较低。黄淮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值仅为0.267,明显低于其它三个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产地,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是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现代服务也发展滞后,由于受到制度、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发展缓慢,规模偏小,聚集产业和人口能力有限,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这都限制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以期为河南省各地市提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程度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考察了基础教育水平、科技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机构等指标对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因素的影响。各个变量衡量如下:一是基础教育水平(FE)。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的发展,都需要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采用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衡量。二是科技经费投入(RD)。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科技经费的投入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三是经济发展水平(AGDP)。采用人均GDP表示,并换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四是产业结构(IN)。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能会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产生影响,选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示。

以耦合协调度(CP)作为因变量,上述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计量模型为:

CPi,t=α+β1FEi,t+β2RDi,t+

β3AGDPi,t+β4INi,t+ε(4)

为减少误差项中存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的影响,本文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来进行参数估计,运用Eviews6.0软件计算,结果见表2。

表2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模型CFERDAGDPIN

固定效

应模型0.3958

(1.6385)-1.7092*

(-6.5016)0.1673*

(4.8556)0.2286

(0.3224)-0.215***

(-2.75)

随机效

应模型2.5471*

(6.8052)-2.9098*

(-16.6034)-0.0316

(-1.5820)8.2035*

(12.2651)-0.5304***

(-1.7514)

注:括号中的值为回归系数T值,*、**和***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值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

此外,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选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由表2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其一,基础教育水平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了文盲率越低,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程度越好,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河南省要逐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其二,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程度。随着科技经费的不断增加,各地市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所以河南省各地市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其三,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其影响系数为正值,至少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改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程度的可能。其四,产业结构与耦合协调度在1%水平下负相关。说明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会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程度降低,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使得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降低,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产业内部集约化能力弱、城镇经济规模小,难以满足城镇规模的形成和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城镇化整体性发展的动力不足。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了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2001-2010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并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不高,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今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各地市来看,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差异性明显,郑州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最高,周口市耦合协调度最低。在考察期内,四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增长趋势,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和黄淮地区耦合协调度依次递减。从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来看,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

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河南省要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机制,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政府要加大R&D的投入力度,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降低文盲率,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市场需求不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再次,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生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后,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之,要实现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差距,采取适当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模式,才能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55.

\[2\]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3):3439.

\[3\]王志宏.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5):102105.

\[4\]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19.

\[5\]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163168.

\[6\]洪名勇.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471.

\[7\]耿明斋.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经济经纬,2013(1):45.

\[8\]钱丽,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17.

\[9\]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4):402409.

\[10\]杜传忠,刘英基,郑丽.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13(1):3341.

上一篇:电影《泰濉肪缜樯杓浦械南簿缭素 下一篇:句法―语义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