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说新闻的生存空间

时间:2022-09-23 04:06:29

浅谈方言说新闻的生存空间

[摘要]方言说新闻是目前各地电视节目中比较独特的形式,有着其特定的受众群。方言新闻具有它生存的优点:从它出现到生存下来的原因看,方言新闻节目有着广阔的市场,方言新闻的节目有生存的条件;从内容上看,方言新闻节目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方言新闻有其优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方言新闻感染力强;方言新闻在形式上活泼自如。同时,本文提出方言新闻节目有其生存的瓶颈及对待这些发展瓶颈可以采取的一些对策。希望通过对方言新闻生存空间的全面分析,给这类节目的发展一些启示,为电视事业的繁荣增添一抹色彩。

[关键词]方言说新闻 瓶颈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10-02

方言说新闻,是利用某一地区的方言或者以某一种方言掺杂一些普通话,通过播报或说的形式把新闻信息传播出去的新闻节目。方言类节目尤其是方言新闻就其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在各地电视台的方言类新闻节目中,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节目都是比较著名且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从2004年元旦开播,采用杭州话作为播报语言,主持人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站在直播室里连说带比划,嬉笑怒骂。新闻开播不久,收视率直线上升,一时间,“阿六头”成了杭州市民街谈巷论的热门话题。其他省市、地方电视台也多有开办方言节目,但影响力不大。全国整体数量看来,方言节目在所有电视栏目中所占比重很小,即使是在方言节目较多的成都,其数量也占不到总量的1/10。

一、方言新闻出现的原因

(一)方言新闻的节目有其生存的条件

目前,大多数的方言播报或说新闻的节目都采用了更为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有一些平民化的主持人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新闻“说”出来,在媒介的演播室里也刻意装饰的平民化,比如山东齐鲁电视台的节目《啦呱》,它的演播室不像新闻联播的演播室,它的演播室就像一个客厅,主持人穿着比较随意,可以是一件衬衫或一件T恤。以及利用幽默的flas来展现内容,也可以找一个搭档和自己来演绎这段新闻,或许这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二)从内容上看方言新闻节目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方言播报类的新闻节目在其内容上却是以前的新闻所没有的,它主要以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等类的“软新闻”“民生新闻”为主。这些都是他们身边确确实实存在的,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是他们最关注、最希望得到解决的事情,这类新闻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以山东齐鲁电视台的《啦呱》节目为例,新闻节目出台,不仅名字特别,形式更是新鲜。这个栏目就是《啦呱》,啦呱是济南话聊天、啦家常的意思,主持人“小幺哥”,每天用济南话跟观众“啦呱”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消费者权益、弱势群体等等,就像栏目结尾唱的那样“没有管不了的事”,成了观众的知心人、好帮手。他入情入理的评论、苦口婆心的说教,带乡音的说评被观众欣然接受,当地人觉得亲切,外地人觉得有趣。同时,方言新闻一改过往的宣传式,媒体从台上走到台下,站在受众的立场,用大众的观念和标准审视新闻,判断新闻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民众的共鸣。

二、方言新闻的优点

(一)方言新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美国著名新闻学家麦克道格尔说过:“在报纸发行范围以内发生的事情,比在这个范围以外发生的类似事件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正如《阿六头说新闻》,以杭州话播报,例如“敖稍,敖稍(杭州话‘快点’的意思),不要吵不要吵,敖稍,敖稍,阿六头来了;市面蛮灵,说法儿蛮好,听听新鲜,看看味道。9:30,频道锁定,阿六头来了!”现在,对于众多的杭州市民来说,只要一听到这句片头开场白,就知道自己要去电视剧旁边收看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一档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了。在这里,方言为新闻的本土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将新闻内容上地方化、本土化便成为了众多媒体吸引受众的主要法宝,然而我们不能不说方言播报或说新闻就是一种比较好且新的方法。

(二)方言新闻感染力强

表达方式,独特的语音、词汇体系、感染力,是一种语言所具备的四个重要的特征,每一种语音在以上四个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山东齐鲁电视台有个栏目非常受欢迎,不仅名字特别,形式更是新鲜。这个栏目就是《啦呱》,啦呱是济南话聊天、啦家常的意思,主持人“小幺哥”,每天用济南话跟观众“啦呱”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消费者权益、弱势群体等等。他入情入理的评论、苦口婆心的说教,带乡音的说评被观众欣然接受,当地人觉得亲切,外地人觉得有趣。这种优势对听不懂的人来说像一道高墙,而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就是最生动贴切的。这就是方言新闻的感染力之所在。用当地方言,说当地的事,表现当地的人,再加上采访对象语言风格的统一,肯定是极富特殊感染力的新闻传递。

(三)方言新闻在形式上活泼自如

形式是新闻的各要素中重要要素之一,而方言新闻有其独特的形式。比如《阿六头说新闻》片头,一般的新闻栏目的片头在新闻元素的基础上采取三维动画合成,营造严肃庄重的效果;而《阿六头说新闻》是两个主持人用丰富夸张的语言和体态,营造了一个“阿六头来了”的急切氛围。其片尾则一直采用独创歌曲作为其标志性片尾,且在其中设计了一个动画片形象为LOGO(LOGO其意思为:为了容易、清楚辩论而设计的名字、标志或商标,尤其标于单片印版或样版的。)现在《阿六头说新闻》已经创作了三首片尾歌曲,它们都已成为杭州的流行歌曲,再加上亲切的杭州方言,氛围一下就营造出来。这就是语言决定了形式。不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也就失去了方言新闻的意义。而且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人们看到的都是全民族所用于交流的共同语言符号,或者说他们共同的方言,所以用方言播报或说新闻往往会给人一种辅助、补充的感觉,当然一般媒体也不会将其作为他们的主打新闻栏目,他们就会自然地对其表现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如主持人不再正襟危坐,也不可能板着面孔,相对来说,与传统的新闻相比较,形式要生动活泼多了。

三、方言新闻节目生存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一)方言新闻节目传播的局限性

1.方言新闻的区域局限。针对特定的地区实用的语言,它实用的范围已经被界定了。也就是说,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特有的使用语言,只可以作为本地区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用于对本地区的研究。从而就界定了主要的受众群体,那就是使用这种方言的本地人。当它越过这个方言使用的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或者不能让别的地区的人们所理解,从而产生一个天然的屏障,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例如,广东,上海等地的方言,如果不是本地人,很难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样方言新闻在全国的推广上将会受到限制和阻碍。

2.方言新闻部分语言的低俗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语言环境内,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由于受到方言的限制,所以方言新闻所播报的内容也主要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情,就近原则是有的。可是也就产生了一种小气和俗气。眼界被限制起来,又怎能够大气呢?在本地区会有很高的收视率,但是小气和俗气的品质是无法摆脱的。方言说新闻也是良莠不齐的,大量的俚语、俗话,就不可能避免粗话或成人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也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特别是会影响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们学习普通话。如果大量使用方言播报,对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尤其是在诸如广东之类方言原本就占优势的地区,就更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和发展。

3.方言新闻选题受到限制。由于方言新闻形式活泼,并且又有一定的调侃成分,题材自然也就受到了局限。对社会上发生的轻松、讽刺的社会题材比较适合。而对于重大题材就显得欠严肃了。就以《啦呱》为例,大多的题材是关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消费者权益、弱势群体等等社会性的新闻,重大性的新闻略显不足,而且没有深度。方言本身就有传播新闻的功能,尤其是在普通话没有形成之前,它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语言工具。在私下方言绝对不会影响重大新闻的传播,而到了传媒上,怎么就会阻碍信息传播呢?关键是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用于大众传媒的正式语言就是普通话,而用方言给人一种不正规、不权威的感觉,因此不习惯。

4.方言新闻在节目内容写作上的偏差。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应当尽量的用事实说话,避免主观性倾向。简洁明快是新闻的本色,即尽量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信息。因此,新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规律。但方言新闻的许多表现与新闻的写作规律都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用方言新闻,要渲染气氛,要制造幽默,不用一些褒贬词、形容词,不用一些感叹句式是做不到的。比如《老西儿谝吧》说“打的”这一期节目中,“我这一招手不要紧,马路对面的出租车一个急转弯,就开到了我身那边,根本没待朝理直行的车辆,紧跟着,一声急刹车,后面的一辆出租车,看见我招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开了过来,两辆车为了抢我,差一点就撞上了。这还不算,由于他们突然改变行车路线,把路上的人们和其他的司机惊了一身汗,”长长的一大段文字,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幽默的氛围,可幽默是幽默了,但有多少信息量呢?这不能不说是方言表达带来的“排斥受众后果。”

(二)应对策略

1.主题的选择,以适合为尺度。“说”事方言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现在盛行的说新闻的情况下,说要比方言本身重要。“说”体现的主要是口语化,同时再加一些俗语,就变的更加通俗化了。这类节目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它的特殊性,不论是山东齐鲁电视台的《啦呱》,还是南京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主要是关于当地生活琐事的社会新闻,从这个共性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栏目的主题,基本上是重大新闻不是不选,而是不适合选。

2.节目的数量和长度上做到恰到好处。方言新闻的受众在认同上出现了两个极端。其一是:《啦呱》一开播,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山东人都非常喜欢,一时间《啦呱》成了很多人谈论的焦点。于是很快目标受众集稳定下来了,对于喜欢节目的受众,形成一种收视的期待。其二是:对于不懂方言和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则产生了反感的心理,干脆避开这个节目,甚至是在那个时段以不看那个频道来抗议。因此,可以肯定受众群体非常的固定,但是我们应当力争另一部分受众,所以我们应当在节目的数量和长度上下功夫。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度”,方言新闻过多不行,节目太长也会令人乏味。

3.语言表达应当凸显特色。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相对来说作为普通话基础的北方方言,由于和普通话比较的接近,因此在大众传媒使用度上还是较高的,方言所覆盖的面有大有小,但是他们又有各自的优势,例如山东泰安方言,形象化的词语多,如“你这个狼窜么?”或者说“他这个像狼掉了羔子似的。”用“狼窜”、“狼掉了羔子”这一形容,就把这个人的特点说活了。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多,拟声词对等等。这都是它的语言特点,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发掘它的优势,运用了这些特点将会更加精彩。否则,土不土,洋不洋,反而就会变成“四不像”。

【参考文献】

[1]陆锡初.节目主持艺术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2.

[2]迈克尔•辛格京特里.大众传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9.

[3]阎玉.中国广播电视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9.

上一篇:淮安中小型企业物流发展探讨 下一篇:论《荆棘鸟》中厚重的生态批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