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物能否善意取得

时间:2022-09-23 02:41:59

[摘 要]善意取得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为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用。《物权法》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将善意取得从传统的仅适用于动产领域扩大到也适用于不动产交易领域,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借此不加分析地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可无限地适用于一切无权处分转让财产的行为。由于善意取得属于民法理论中所有权原始取得的一种方式,不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善意取得财产所有权的范围应加以必要的限制,否则就将对原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笔者以《物权法》的施行为前提,浅论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不适用于遗失物。

[关键词]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权利的角度看,是一种取得所有权的方式,并且是原始取得;从制度功能上看,是一种维护交易安全,节约交易成本、促进流通的法律工具;从法律渊源上说,善意取得起源于日尔曼法上的“以手护手”原则,即“所有人任意让他人占有其物的,只能请求该他人返还”,侧重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交易情形与权利状态愈加复杂,一项交易在时空上的距离不断拉大,而权利观念化和形式化也不断强化,因此善意取得制度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对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相对完整的规定,其核心内容就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法律规则从原所有权人的优先保护倾斜至受让人,即第三人的优先保护,由受让人取得物的所有权,而原所有权人丧失物的所有权,也就是善意的第三人优先取得物之所有权。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是指受让人以财产所有权转移为目的,善意、对价受让且占有该财产,即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受让人仍取得其所有权。善意取得基于占有的公信力,旨在维护交易安全[1]。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按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构成要件:

1.存在无权处分的情形。处分财产的出让人须是无转让权人,无转让权人是非所有权人,而且无权为他人或代他人以自己的名义处分某物的人。

2.第三人或受让人受让该财产时是善意的。“善意”是指第三人或受让人不知情,即不知道或没有理由知道无权处分情形的存在。在法律适用中应强调善意发生的时间仅仅限于“受让时”,财产交付完毕后,即使受让人知道让与人无权处分,也不影响所有权的取得。《物权法》第一百零八条对此进一步明确规定,“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在司法实践中,第三人之受让是否善意是推定的,如果原所有权人无证据证明第三人知情,那么就推定第三人或受让人为善意。

3.以合理的价格受让。“合理的价格”,是指价款与物之价值基本相当,排除不合理低价或无偿出让等情形。并且受让人必须通过买卖、互易、出资等具有交换性质的行为实际占有已取得财产,如果是通过非交换行为如赠与、继承等方式取得,即使受让人接受了这些财产,也不能发生善意取得。

4.已经登记或交付。公示公信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登记,在动产的善意取得中则要求“交付”完成,即在出卖人或无处分权人与第三人之间已经转移了占有。

二、遗失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一)理论上的争议

在民法学界,对于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历来有不同的意见。关于无权处分遗失物的情形,《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作出这样的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第一种观点认为: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遗失物可以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具体来说,如果在原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后两年之内,其可以向受让人追回其所有物;如果两年之内没有行使这项权利,原权人的所有物返还权即丧失,受让人即可以适用善意取得而永久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2]。

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在无权处分遗失物的情形中,遗失物所有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第三人不得援用善意取得进行抗辩;买受人只能在特殊买卖情形下(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向原所有权人主张费用偿还请求权。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符合物权法规定的精神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

(二)遗失物不能适用善意取得

1.各国的相关立法

各国立法中对善意取得的条件和范围都作了较为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部分特殊的财产明确规定不适用善意取得,遗失物便是其中一种。早在罗马法中就有规定:遗失人丢失其物后,只要没有经过消灭时效,无论何时都可向拾得人提起占有物取回之诉,拾得人在返还原物的同时可根据无因管理的规定,要求遗失人返还费用[3];德国民法典第935条规定对丢失的物无善意取得:“从所有权人处盗窃的物、由所有权人遗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丢失的物,不发生根据第932条到第934条的规定取得的所有权(这些条款规定的即是善意取得)。所有权人为间接占有人的,物为占有人所丢失时,亦同”;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规定:“占有物如系遗失物或盗窃物时,其遗失人或被害人自遗失或被盗之日起3年内,得向占有人请求回复其物……”第2280条规定:“现实占有人如其占有的盗窃物或遗失物系由市场公卖或贩卖同类物品的商人处买得者,其原所有权人仅在偿还占有人所支付的价金时,始得请求回复其物”;瑞士民法典第934条、日本民法典第193条和第194条、俄罗斯民法典第152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949条等都明确规定对盗赃物和遗失物在一定时限内不适用善意取得(瑞士民法典规定的时限较长,为5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为2年)。

2.我国的法律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使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第113条规定:“遗失物自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这些规定说明在我国对于遗失物来说,应当收归国有。而且,遗失物属于法律禁止流通物,不存在以合理价格转让问题,不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4]。

许多学者认为,根据《物权法》第107条的规定精神遗失物可以适用善意取得。但笔者认为,根据《物权法》第107条的规定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遗失人有权向现实占有人请求返还原物。现实占有人应当返还,现实占有人在返还后可以向无权处分的让与人追偿。如果该遗失物是由现实占有人在拍卖等公共市场或者在贩卖与其物同类物的商人处购得,那么遗失人在取回其物时必须向现实占有人支付其购买的价金。对于遗失物,现实占有人不能确定地终局地取得所有权,即便其取得占有的途径符合善意取得所有要件,遗失物所有人仍然可以在一定时限内以返还其购物价金为途径,夺取其已经占有的遗失物,从而使自己的所有权恢复原态[5]。

3.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善意取得属于原始取得,善意第三人终局取得所有权。然而对于遗失物而言,首先,原所有人无论该物怎样转手,都可以通过追及的方式追回该物,最终恢复自己的所有权;其次,如果遗失物的原所有人不出现,那么根据民法通则及物权法的相关规定,遗失物应当归国家所有,也就是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原所有权人已经丧失所有权。国家通过拍卖或其他交易方式转移所有权时,新所有权人是通过购买方式原始取得所有权而绝不是善意取得所有权,因为国家对该物的处分是合法、有权的处分,而不是无权处分,这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6]。

从总体上看,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社会产生的一项重要的交易规则,其作为所有权取得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登记和占有之公信力的进一步体现。但是,遗失物被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这其实是一种政策考量的选择,是对交易秩序的一种保护。善意取得保护的是既成的交易秩序,而排除遗失物的善意取得是保护总体的交易秩序,使拾得人或盗取人不能随意把遗失物送进交易市场,维护了正常的商品交易秩序。

参考文献:

[1]李开国.民法原理与实务[M].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

[2]刘智慧.占有制度原理[M].21世纪民商

法学系列教材.

[3]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

[4]郭明瑞.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林清.工作导致人身损害赔偿[M].中

国法制出版社.

[6]梁慧星.物权法[M].法律出版社. (编辑/梁永安)

上一篇:浅谈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依据 下一篇:汉字识别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