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遗失物制度

时间:2022-10-15 11:56:08

论遗失物制度

一、遗失物概念分析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2 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与此相关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若干意见》第94条,该条规定:“拾得物丢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二、遗失物的拾得与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

(一)遗失物的取得

拾得遗失物是所有权取得之一种方式。所谓遗失物的拾得,是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事实。从定义可以看出,拾得遗失物在性质上是一种事实行为,拾得人不以具有行为能力为限。拾得并不当然发生动产所有权取得的效果,德国民法典就规定,虽然拾得人因拾得行为可以获得报酬,但拾得人不能无条件地取得拾得物的所有权(只有在遗失物转化为无主物质后才能发生先占取得)。在民法上,拾得遗失物可能发生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的后果,后两者发生之情形为:拾得人违反法律规定而处置遗失物。

(二)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

根据各国民法规定,拾得遗失物不能当然取得所有权,必须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后,才能确定所有权归属。根据各国民事立法以及民法学理,结合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包括两个方面:

1.拾得人的义务

(1)通知或者公示义务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遗失物的所有权属于失主,拾得人应当归还失主。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应及时通知遗失物的所有人、遗失人或其他有受领梳的人认领遗失物。《物权法》也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2)保管义务

因保管不善导致遗失物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物权法》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

(3)报告及交付义务

不知所有人、遗失人或有权受领人或所有人、遗失人、有权受领人不明时,拾得人应当将拾得遗失物的情况报告有关机关,并将该遗失物交由相应机关保存。

2.拾得人的权利

(1)费用偿还请求权

即拾得人因遗失物支出的费用,有权请求遗失物受领人偿还。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物权法》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2)报酬支付请求权

即遗失物拾得人请求遗失物受领人支付报酬的权利,大多数国家的民法持肯定态度,我国《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物权法》也没有对此作出直接规定,但在悬赏寻找遗失物之情形中,规定了“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我们认为,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这是符合民法公平正义的要求,按一定比例获得报酬,无论是对于鼓励拾得人交还遗失物,肯定其劳动,还是对所有人权利的积极保护,都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关于遗失物之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不应该只限于悬赏寻找遗失物之一种情形,应顺应世界民事立法潮流,切准我国民事生活实际,概括地规定拾得人有报酬支付请求权。

三、我国古代遗失物制度

唐律作为我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在遗失物上的规定有:

唐律448条没有立即推定拾得行为中的“盗心”,只是给了个时限(五日),命其“送官”。送官是恢复阑遗物的一个正确状态,使得官家可以继续“遮止”,以伺原主。在唐律中,拾遗本身没有直接被定罪,但这仍是一个错误的状态,因为它使私人占有了阑遗物。只要出现了拾得,官府的介入就成为必须,一种合乎情理的道德行为── 例如,捡到荷包,追寻失主而还之──按此律为非法,因为,拾得者跨过了官府,没有交给“警察叔叔”。在这种情况下,拾得人不会有什么权利,他要做的,是尽快送官,以证明此举并无“盗心”。如果不送官,“盗心”自见,“以亡失罪论;赃重者,坐赃论”。

四、现行民法的遗失物制度的实践状况

我国《民法通则》现行规定的本意是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这一规定建立的基础是我国民事立法中,将市民社会的自然人与政治国家的公民混为一谈。法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现代市民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对人的行为提出了统一的不恰当的法律要求。现行制度使拾得人没有归还的动力,倒有引导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极作用。

五、遗失物制度与相关制度

(一)遗失物与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或不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二)遗失物与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当事人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他人谋利益,而没有法定约定义务地为他人管理事物。无因管理行为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无因管理人有义务进行适当管理,对于无因管理行为人的合法权益,应及时给予保护。

(三)拾得遗失物与不当得利的关系

所谓不当得利指的是没有法定和约定的依据,取得他人利益,造成他人损失,从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六、总结我国民法对占有遗失物制度的价值追求,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法律对拾得遗失物的主要规定,反映了公权力的价值取向,即在无条件下,不考虑成本费用的前提下返还拾得物于失主或收归国有。在这种制度下,拾金不昧并没有实际可行、发扬光大的现实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就必须用制度和道德双重力量去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行为得到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并且努力平衡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利益,使自己的行为更为理性和有价值。

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侵权行为的发生与预防探究 下一篇:论清末商事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