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合产权制度的企业内公平分配理论及度量

时间:2022-09-23 11:56:22

基于联合产权制度的企业内公平分配理论及度量

[关键词]企业;公平分配;联合产权制度

初次分配是各市场主体在一定的市场体制规则之下通过参与竞争而取得的相应收入,其 中,企 业内分配是初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企业内公平分配的理论及其度量无疑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基于联合产权制度的企业内公平分配理论

(一) 企业内公平分配的定义

产权决定分配,产权制度决定分配制度,企业内分配过程本质上是企业合作剩余在各产权主 体之间的分配过程。企业内的公平分配是在合作博弈框架内,企业内各产权主体在企业成长 的不同阶段根据其所掌控的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和重要性讨价还价、相互博弈的组织均衡解 。[1]在企业合作剩余的分配中,只有当企业内各产权要素主体按照各自的谈 判能力分 享企业内合作剩余的比例时,企业内才能实现公平分配。此时,企业内收入分配的公平 与效率将同时实现。

(二)企业内公平分配是基于联合产权制度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

企业产权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联合产权制度,这种联合是指企业内部资源之间的联合,是要素 所有者产权与劳动联合体产权的联合。要素产权是一种分工基础上的产权,要素在这里包括 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本资源与人力资本资源;而劳动联合体产权是以组织协作为基础的,因 此,劳动联合体产权剩余所对应的是企业全体成员在协作基础上产生的组织知识。[2 ]

企业内的公平分配是基于联合产权制度的一个动态选择过程,是企业契约签订各方相互博 弈的结果,它与企业的成长密不可分。如图1所示,在企业成立初期,由于物质资本稀缺, 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势力最大,物质资本所有者享有全部的合作剩余,此时企业产权制度 必然以这种物质资本资源的联合为基础,企业联合产权制度表现为物质资本产权制度阶段。 随着人力资本重要性的提高,逐渐形成一种以人力资本联合为基础的联合产权制度,这时, 企业家、经营管理者、技术所有者等人力资本所有者都要参与合作剩余的分配。随着企业的 不断发展,基于企业组织成员基础上的组织协作知识是企业组织长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 键,此时,企业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的谈判势力增强了,联合产权制度表现为一种以组织 知识为基础的联合产权制度,这个阶段是联合产权制度的最完整阶段,要素产权和劳动产权 所有者根据其谈判力的强弱共同参与企业合作剩余的分配。①基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 需 要,剩余收益的分享由物质资源(图中0或①+②的情形)发展到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的 有机结合(①+②+③)再到要素资源与劳动联合体资源(①+②+③+④)的有机结合。 图1 基于联合产权制度的企业内公平分配轨迹

总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对应着一定的公平分配方式,而这个分配方式同时又促进了 企业的成长,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企业成长和公平分配方式的变迁。因此,离开企业 本身的特征谈论哪种分配方式最合理是没有意义的,企业内的分配方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 程,是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完全拥有合作剩余到要素所有者和劳动联合体资源共同分享合 作剩余的连续变化过程。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们构建企业内 公平分配的度量模型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二、企业公平分配度量模型

(一) 效率指标的构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效率的替代性指标。计算TFP的增长率需要的是最近连续两年 的产出、资本及劳动力的数据。TFP定义为:

其中,Yt为年的产出,Lt为年的劳动投入量,Kt为年的资本存量,wt、wk分别为 劳动、资本的权重系数。

(二) 公平指标的构建

联合产权制度将企业视作一个联盟,由作为企业成员的要素所有者(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 要素所有者)和劳动联合体有机结合而成,并将企业的内部分配看作一个合作博弈的谈判解 ,博弈当中的合作并不意味着相关各方为了其他当事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每一 次信息交流和协调行动都只是为了增进自身利益。这个合作博弈解是附条件的特定博弈环境 下的均衡解,它是企业各方相对谈判力对比的结果。特定的博弈环境主要是企业发展的不同 阶段、企业不同类型的差异,这也是影响公平的两个重要因素。

组织均衡解是一个唯一的、稳定的、合理的解,也就是说,在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确定 的前提下,组织均衡解是一个常量,只要前两者不变,它就保持不变。因此,公平指标是一 个在时间、空间上的二维分配,企业发展阶段是一个时间维度;而企业的结构类型(资本密 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是一个空间维度。相应地,公平指标应在这两个维度 上进行适当的分配。

1.时间维度的分配。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创立、发展、成熟、衰落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 ,企业特质性资源的存 量不同,企业经营风险、市场状况以及各要素的谈判势力均不相同,所以,公平也处于动态 调整中。

如图1所示,企业创立之初的剩余索取权集中于企业主,是因为对刚创立的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物质资本,而完全占有合作剩余是对其承担了这种巨大风险的回报; [3]当企业进入成长的职能发展期,这一时期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经营者 的人力资 本被引入企业,此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从而使得企业的合作剩余索取权由部 分资本家向企业经营管理者让渡,这样,人力资本第一次在事实上参与了企业剩余索取权的 分配;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在给企业带来高生产率,企业的经营管 理者必须让渡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激励生产者,充分发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效率,从而提高企 业的总收益;[4]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联合体之间长期形成的组织知识及 默识知识 对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形成越来越重要,这使得劳动联合体以一个整体参与企业合作剩余的分 配。剩余索取权第三次重新分配的结果是:劳动联合体也获得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企业的 剩余索取权从此由要素所有者和劳动联合体共享。

2.空间维度上的分配。 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由于物质资本和其他要素的需要程度和强度不同,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 差异很大,进而对要素所有者能否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产生根本性影响。企业类型主要分为以 下几种: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表1

各种类型企业的公平指标 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企业生存和发展依赖的主体物质资本高级技术人才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组织收益的不可分割性程度高一般低

如表1所示,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依靠简单劳动进行生产,物质资本相对稀缺,非物质要素 对企业的特殊贡献不明显,企业内组织收益的不可分割性程度较高。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 企业的价值创造主体是掌握核心知识和技术的人员,因此,要素所有者共享剩余索取权是一 个 必然的选择,知识密集型企业是技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主要企业类型。资本密集型企 业对合作剩余的分享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该类型企业中物质资本主要表现为大量先进的、 具有专用性的机器设备,因此,物质资本承担了主要的风险。但是,由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对 技术 开发的要求比较高,随着技术开发时间的推进和程度的加深,技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来越 强。因此,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技术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创造了极大价值,且承担了相 当的风险。因此,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参与收益分配的主要是技术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 ,而其他要素主体包括共同体劳动分享合作剩余的比例相对较小。

(三) 企业内公平分配的度量评价体系

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类型决定了各产权主体的相对谈判力,这就说明相对谈判能力是一个以 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类型为自变量的函数,它不受合作博弈各个体主观意愿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谈判能力又是决定企业内公平分配的基本依据,一定的相对谈判能力与某一最优分配比 例是一一对应的。如:在某一具体的企业中,其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各主体相对谈判能力的大 小为:物质资本所有者40%,非物质资本所有者40%,劳动联合体资源20%(百分数代表了 各个主体之间的相对谈判力量对比关系),依据此对比关系,谈判能力强的主体必然有能力 要求分享更多的合作剩余,谈判能力相对较差的主体也会据理力争,经过不断的讨价还价和 调整,最后各方将选择与其自身谈判力量一致的分配比例,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分配的均衡, 也即组织均衡。因此,组织均衡点即最佳分配比例点是与谈判各方相对谈判能力对比关系一 致的点,它满足如图2所示的关系:

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类型各主体 的重要性 程度相对谈判能力对比关系企业在一 定条件下的最优分配比例,达到组织 均衡图2 组织均衡实现途径 最优分配比例是本文整个指标设计的关键,根据前面的分析,因为二维指标(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类型)的共同影响,本文将受二维因素影响的最优分配比例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因 此,同样的要素,组合方式不同,就可能有不同的最优分配比例。二维决定了共有c14 ×c 14=12种组合方式,因而有12种最优分配比例。例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熟阶段,资 本密集型企业的衰落阶段等,如图3。

图3 二维坐标下的组合方式 根据“合作博弈”原理,假定集合中有三个元素,即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非物质资本要素 所有者和共同体劳动资源参与合作剩余分配,分别为DMi(i=1,2,3),三个要素主体合作的 增 加将带来利益增加,三个主体全部合作将带来最大的利益,并且假定任何一个单要素集合的 联盟获得的收益为0。假设在企业合作剩余分享中各要素主体和劳动联合体组成项目委员会 ,委员会采用讨价还价的谈判原则进行合作剩余分享的比例决策,由于各方采取符合集体利 益最大化而不仅仅考虑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个博弈决策可以标准化为一个带权的多方 合作博弈,由于是民主决策及各方均以集体利益最大化为考虑目标,因此,可以认为在这 个过程 中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本文利用改进的“Shapley值方法”来讨论合作博弈形式下的 最佳分配比例问题。②形成合作博弈(N,V),且有:

其中,N是参与人集合,称局中人集,S是N 中的一个联合(SN),V(s)是定义在联合集上的 函数。q表示表决时过半数的某个给定票数,p1,p2,p3表示每个利益相关者集团在委 员会中所占人数 代表的票数。也即n个局中人进行合作博弈决策,当表决结果的票数超过规定票数时,表决 通过,决策提案生效,否则决策无效,多人合作博弈可以使用博弈赋值求解方法中的Shaple y值进行求解。具体衡量方法如下:

1.我们对企业在不同阶段下,企业的发展对于各个要素主体和劳动联合体的依赖程度进行 分析,见表2:

综上所述,企业内公平分配是综合考虑公平和效率的结果,公平与效率并重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假设公平和效率分项指标分别为A和B,其权数均设为1/2。公平指标衡 量的是各个要素主体和劳动联合体,在企业类型和企业发展阶段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分享合 作剩余的比例与应该分享的比例之间的差距越小,则公平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效率 指标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替代,既包含了由非技术因素表示的效率,又反映了由技术进步带来 的效率,这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企业内公平分配度量的指标是各个要 素权数加成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基于前面的分析,并且鉴于数据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可控性 ,企业内公平分配的评价系统如下:

FI表示企业内公平度量的指标,A表示公平分项指标,B为效率分项指标。Ai分别对应影响 效率分项指标和公平分项指标的各要素,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对应的分项指标的权数。在公平 指 标的判断当中,企业的公平状况应该由其与最优分配方式之间的差距来衡量,其中ai(i= 1,2, 3)分别表示物质资本、非物质资本要素和劳动联合体在特定类型企业的特定发展阶段 下应该分享合作的比例,同时也反映了各个主体的重要性程度。|ai-ai[TX-]|为 现实分配方式与最优分 配方式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乘以重要性乘数ai,其结果表示的是该主体的分配状况 对不 公平程度的影响,将三部分主体加总,其相反数与1的和即为指标当中公平分项指标A。例如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创立阶段,物质资本所有者应占100%的剩余,其他各主体所占有的 剩余比例为0,则A=1-100%×|ai-100%|,若现实中物质资本所有者亦占有100%的剩余, 则公平程度为A=1; 若物质资本所有者占有比例为0,则公平程度A=0,所得结果与我们的结论相符。故公式(1 0)即企业内公平分配指数。

与传统的衡量方法相比,该指标将整个影响企业公平分配的要素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各要素 主体和劳动联合体根据其谈判力大小平等参与企业合作剩余的分享,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 有重点的强调了公平和效率等在指标中的地位,更符合企业的实际,为我国当前企业内收入 分配状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评价标准。

三、结 论

现有的企业内分配制度,强调了物质资本产权而忽略了非物质资本产权和劳动联合体集体产 权,这是导致企业内收入分配以及初次分配不公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整合要素所有者与劳动 所有者利益的联合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形式,也是实现企业内公平收入分配的 微观基础,本文为企业内公平分配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企业内的公平分配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是企业契约的签订各方相互博弈的结果,企业内 的公平分配应该与企业联合产权演化的不同阶段相一致。这就说明当制定企业内收入分配相 关政策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所处阶段,充分发扬企业民主,最终使企业内 博弈各方妥协于公平和效率的某一组合,在这一结合处,博弈各方达成利益上的共识,企业 内的公平分配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所构建的企业内公平分配指数度量模型,可为我国 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企业内收入分配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注 释:

①关于企业内组织协作与企业合作剩余创造的内生关系问题,可进一步参阅陈赤平、丁建军 在《分工、协作与企业合作剩余创造》一文(《财经科学》2008年第2期)中较为详细的阐 述。

② 本文由于篇幅和说明问题的需要,对于Shapley值求解的理论推导过程进行了简化处理,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杨昔阳在《Shapley值的模糊估计方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4期)一文中的详细理论推导。

主要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长庚.论企业的联合产权制度性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Knight, Frank, 1921,“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

[4]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J].经济研究, 1997(6).

The Theor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Fair Distribution in the Enterprise in the V iew of the Joint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Deng LuAbstract: The income gap of our country is caused by the fact t hat primary distr ibution attaches too much importance to the efficiency but ignores the fairness.

Therefore, attaching the same importance to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 es pecially realizing the fair distribution in the enterprise has very important th 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joint property right s institution is the microcosmic basis for achieving the fair distribution in th e enterprise. On thi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fair distr ibution model in the enterprise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joint property rights i nstitution, and i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easuring and real izing the fair distribution in the enterprise.Key words: Enterprise; Fair distribution; Joint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 收稿日期: 2008.6.10 责任编辑:张友树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8)08-0061-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虚拟资本与“资本三要素”的哲学思辨 下一篇:互补性创新模式下的许可合作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