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情看向自己

时间:2022-09-23 10:57:55

把爱情看向自己

你在两次婚姻中经历同一种感觉,或者说找的是同一种男人,那就要想想自己的问题了。我们需要把关注对方的眼光转向自我,问自己比问对方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麓 雪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主任编辑。曾经主持新闻评论、人物访谈、《阳光女性》等节目。一直致力于以家庭教育、婚姻情感为主的女性生命成长的研究与写作。著有《杨文教子》、《苦茶》、《让我们做最好的母亲》、《生为女人》等书,策划出版畅销书《和儿子一起成长》。

麓雪:

你好!

结了婚进入了日子的人,谁还没有过片刻后悔当初的选择。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可是在第二次婚姻中我又遇到同样的苦楚和感受。这让我迷茫,也感到些无助的恐惧,所以提笔倾诉,是想找到自己摸索不通的答案。

第一次婚姻,我嫁给了同班同学。我们一起学习的艺术设计,他是班里最努力也最不浪漫的男生。他的行事中没有半点艺术气息的浪漫,可我最终选择了他。现在看来当初我预想未来的踏实,觉得将来他一定会体贴照顾人,愿意牵手陪我走过日子的分分钟钟,所以我主动追求了他。在一起后,他说其实一直很喜欢我,但自己是个不会主动的人。我当初根本不相信男人会“永远”不主动。但我的想象和信心赢不了他对自己的了解,恋爱三年,结婚一年,他的“冷漠”、他的被动让我终于承认当初我美好幻想的虚假。我要是不给他电话,他几乎不会主动打电话给我。平时他不会主动亲近我,即使在床上也是直奔主题后呼呼大睡。要是我准备节假日拉他一起去干点什么,他永远会有一堆设计的活当借口。我以决裂为筹码想换回点关注和挽留,可得到的却是:“我这个人从来不会求谁,也包括你。”对他,我简直无计可施。

现在,我要关注的是当下的婚姻。家人在我离婚后张罗介绍了现在的他,普通的相貌、本分的人品和稳定的工作,让人觉得是个不错的对象。结婚不到四年,我们有了三岁的女儿。他对我、对孩子很和蔼,永远都是一个温和的表情、一种平静的状态。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我又感觉到了第一段婚姻里的孤独和冷漠。谁能相信这样的一个“好人”,竟然又是一个“冷漠的人”。两个不同的人,性格怎么如此相似?他经常在家,但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有时候我会抱怨:“哎,你这个人在家里怎么就跟不在一样啊?除了鼓捣你的电脑,你还做点什么吧?”他回答:“你让我做的我都去做啦,你们跟我说话我也回了。”我说:“你就不会主动去做去说?”他平静地说:“我从来不会主动,被动就是主动。”挺哲理的吧?但我觉得堵得慌。

有时候我急了,他还是很冷静:“你老是在抱怨,难道就不能好好地待一会儿?我这个人就是愿意一个人,为什么你就不能自己干点什么?”甚至他暗示他已经多次想过一个人生活的想法,只是舍不得孩子和我。即使在我们的关系比较融洽的时候,他也不喜欢和我有任何亲密的身体接触,不牵手,不挽臂。当着孩子的面,他会说“让孩子看见不好。”我经常想,他就是《安娜·卡列妮娜》里的那个卡列宁吧?道德、正经的好人,让安娜充满内疚。可我不想做出轨和自杀的安娜,我要一个正常女人的生活:在烟火味十足的日子里,和自己的丈夫、孩子享受生活的乐趣。

现在我很恐惧,我不想再有一次失败的婚姻,但现在的婚姻生活又让我很失望。看上去一切都正常,可到底是哪里错了?

迷路的白鹿

迷路的白鹿:

很多人对婚姻都失望,所以,你的事情也是其他人的事情。只是有人会化解或转移了这份失望。因此,日子得以正常过下去,婚姻也继续存在着。

大多数人对婚姻里的爱有满足情感的需求,当需求多于获得时,抱怨和不满就会产生。这不是自私,是人性使然。只是,婚姻中的双方却往往把眼睛盯在对方身上,而很少望向自己的内心,内观自己的情绪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

我曾经听过一位和你经历很相似的女士的倾诉。她是和她的先生一起见我的。两个人结婚五年,有一个儿子,但两人感觉都很累。女方感觉情感上没有满足和安全感,男方觉得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女士说先生每天忙公司的事,但是先生却说,大部分周末他都是与妻儿一起度过的。女士也承认,周末通常还是挺愉快的,可是只要先生一忙于工作,自己就感到被生活抛弃了。在先生上班的时候,女士会打电话给他,如果先生能陪她在电话里多聊一会,她就会很满足。如果先生忙碌得不能多讲,女士便会愤愤地挂上电话。如果先生再打电话过来,她便会变得十分冷淡。

当然你不是她,我只是拿这样的一个典型事例来和你分享两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依恋型人格”和“孤独型人格”。这位女士就是典型的“依恋型人格”。她无意识地用婴儿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方法——哭闹,来吸引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遗憾的是,正是这种方法造成了两人的裂痕。

在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安全和舒适的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陌生世界使他感到生存受到了威胁。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当婴儿没有得到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大声哭闹。当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这让婴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他会因为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这种儿童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依恋儿童。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进入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

但有一些母亲情感冷漠,她们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受到母亲冷落的孩子被称为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像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似乎没有什么需要。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

我们每个人的今天,都是曾经经历的结果,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还是身体。或许这种心理知识的分享只能暂时缓解你一时的愤怒,并不能根治你们的问题。这样说也未必就给你们的性格板上钉钉地下了定义,只是有这么两种人格的存在,在很多人的性格中或多或少地也潜藏着这样的情绪。两个人的相处,不仅是彼此地索取。大家都体会到了被忽略的痛苦,会因此形成索要和忽视两种处理行为。为什么不主动地去给予,一个性格的形成是在长期的生活惯性中形成的,当你持续地让对方感受到来自别人的关爱,他会习惯被关爱。中间稍微停止关爱,你的他就会大感不适应,那么索要的念头会慢慢涌出,这样两人互动的生活就真正开始了。

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祝你幸福!

麓雪

上一篇:多足步履机械兽 下一篇:隐藏在生命背后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