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生物电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23 10:31:29

小脑生物电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小脑生物电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82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脑生物电治疗:主电极放置于双侧乳突区,辅电极放置于瘫痪侧肢体伸面,电刺激每次持续30-40 min,2次/d,连续10 d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两组病例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后30 d时CNDS 、ADL均显著改善(P

【关键词】 小脑生物电;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即使早期静脉溶栓可提高血管再通率,但要求严格选择病例、且可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1]而难于在基层医院推广,更不用说在基层医院进行动脉内溶栓了。因此,人们探索非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小脑生物电就是其中之一。采用特殊的仪器,经皮乳突电刺激小脑顶核(FN),通过多种机制缩小梗死灶,减轻脑水肿,这一现象已被国内外实验研究证实[24]。通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将2000年2月至2004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其中82例加小脑生物电治疗,结果显示,比单纯药物治疗的58例效果要好得多。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入选条件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同时符合:①首次发生的急性脑梗死;②瘫痪肢体肌力≤3级;③除外混合性卒

1.1.2 分组方法 按住院时间先后,单日列为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加小脑生物电),双日列为对照组(单纯常规药物治疗)。

1.1.3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入符合条件病例140例,其中治疗组82例,男性39例,女性43例,年龄43-88岁,平均(72.4±9.9)岁。对照组58例,男性26例,女性32例,年龄51-93岁,平均(73.7±9.4)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还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CVFT010 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方法:主电极放置于双侧乳突区,辅电极放置于瘫痪侧上下肢的伸面,仪器参数设置为模式3,比率1.2,频率181Hz,强度为60%-110%,时间30-40 min/次,2次/d,连续10 d 。

1.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30 d时评定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48例治疗组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做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

1.4 疗效评定 根据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意义用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对照组病情稍严重(P

2.2 48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时TCD比较。结果治疗后MCA、AC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期末峰值和平均血流速度虽然减慢,提示脑血管扩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疗效 表2数据显示治疗组30 d时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率均比对照组高,而无变化率比对照

组低,其中基本痊愈加显著进步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χ2=22.807,P

3 讨论

根据我国16省市590万自然人群1986-1989年脑卒中发病监测显示[5],平均标化发病率:男性54/10万-596/10万,女性30/10万-432/10万,分别位于世界人口发病率的第11位和第3位,而且存活者中大约75%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24,6],小脑生物电能显著提高实验动物的血压和心率, 增加rCBF,但不增加大脑皮层局部糖代谢(rCGU)。Nakai等[3]用电刺激鼠FN 40 min后动脉血压上升到(130±2)mm Hg(1 mm Hg=0.133 kPa),是对照组的112%倍。每100 g脑组织每分钟血流量:大脑皮质为(267±36)-(152±15)ml,是对照组的215%-154%倍;海马为(136±9)ml,是对照组的142%倍;基底节区为(92±5)-(147±7)ml,是对照组的118%-130%倍;而局部糖代谢率几乎无变化。Glickstein等[7]研究证实,电刺激鼠FN可增加rCBF 59%。而实验大鼠颅外顶枕部电刺激可对FN产生直接影响[2],他们使用尖端的同心圆电极引导出电极直接刺激FN相似的电信号。

动物实验还证实,电刺激FN可缩小梗死灶面积,减轻脑水肿。Zhang等[8]对MACO 的SD鼠比较脑缺血24 h后动脉血压、血气、体温和脑电图(EEG),显示电刺激小脑顶核后,脑梗死面积缩小48%,脑电图恢复73%。周洪语等[4]通过研究大鼠脑缺血前用电刺激FN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结果发现缺血前1、6、24 h行电刺激FN预处理均能有效减少脑梗死范围和促进EEG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临床研究也证实,电刺激FN能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杨军等[9]将首次发生脑梗死的急诊病人,以SPECT观察rCBF情况,发现电刺激FN后rCBF有明显改善,而且病灶区域血流改善更明显。陈立英等[10]对部分MCA闭塞的患者用TCD测定其血流量,也显示电刺激FN后患者MCA血流速度增加,脑内动脉阻力降低,rCBF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也有研究认为,电刺激FN不能恢复缺血区rCBF和rCGU,梗死灶缩小不应归功于局部脑血流变化,因为研究发现MCA闭塞后电刺激小脑顶核仅增加脑血流的60%[11]。Yamamoto等[12]研究发现,电刺激FN或脑干嘴侧腹外侧核不能提高缺血区rCBF,只能增加非缺血区rCBF。本研究TCD结果显示,仿小脑生物电组治疗后患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稍变慢,这是由于血管扩张,尽管血流量增加,但速度也变慢。结果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文献报告不同[9,13]。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2种:①正像Yamamoto等研究发现,②设备或操作人员技术原因。本研究虽然限于基层医院的条件及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未能做SPECT和复查头颅CT,但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入选病例中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病情比对照组严重(P0.05)。但治疗后30 d时,治疗组CNDS、ADL明显改善(P

关于小脑生物电产生脑保护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电刺激FN能增加rCBF而不伴局部代谢改变。Nakai等[3]定量分析电刺激FN对rCBF和rCGU影响时发现,在受检的28个脑结构中,有9个结构rCBF增加,而且不伴局部代谢改变。这些结构主要集中于大脑皮层,提示该区的激活能改善缺血组织的功能状态。这可解释电刺激小脑顶核后梗死体积缩小主要位于新皮质,而纹状体无明显改变。临床研究也证实,电刺激FN前后进行脑循环动力学测定或SPECT检查,显示患侧脑血管阻力降低,局部脑血流量增加[9,13];②通过神经递质释放,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Ca++内流和抑制梗死灶周围去极化[12,13],这些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一氧化氮等,都能扩张脑血管。用阿托品、亚甲兰等阻滞剂能阻断电刺激FN的脑保护作用;③抑制缺血区炎性反应。由于脑组织缺血坏死,局部白细胞浸润,并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IL1、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氧自由基等,进一步加重缺血性脑损害。电刺激FN能抑制炎性反应,减少缺血半暗带白细胞的浸润和血管内皮免疫性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使微血管耐受炎症刺激,减少脑损害[14];④脑内固有神经通道,它可能受通过或中止于小脑顶核的神经纤维调控。也可能通过特殊传导通路与大脑皮质相联系,如小脑顶核丘脑纹状体系统与大脑皮质,作用于脑血管自动调节中枢[15,16]。电刺激小脑顶核能使同侧和对侧小范围黑质的纤维发生变性,提示小脑顶核与这些核团可能有某种联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长托宁与阿托品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 下一篇:BCG激活的淋巴细胞对膀胱肿瘤细胞株TBC-1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