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投入杠杆

时间:2022-09-23 09:54:50

学前教育的投入杠杆

很多幼儿园在做宣传时都会选择这样一句广告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孩子都没能公平地站在起跑线上。当一些孩子上着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级幼儿园时,还有很多孩子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幼儿园,那条起跑线看似触手可及,实则远在天边。

好在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矛盾的突出性和普遍性,于2010年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此后又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文件,来指导发展,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问题连连看

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开始的比较晚,在90年代兴起的对各级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时,才将学前教育包括在内。在此之前,社会对于学前教育并不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一个比较典型的观念就是重智轻德。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实操中的不重视,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了发展方向上的偏差。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教育部门在工作规划中都基本不会提到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政府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一个导向、保障作用,被忽略的学前教育却没有得到这层机构的保障和规划的指导。

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起步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观念上的不重视,另外一方面也与没有得到政策和财政的充分扶持有关。据了解,现在虽然投入到学前教育方面的科研经费有所增加,但比起实际操作中的需要还只是杯水车薪。

就像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样,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问题。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其他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相对而言都走在前列,而广大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现状则十分堪忧。这既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产物,也是社会不公平的一种折射。

要办好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虽然在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老师享受和中小学老师一样的经济、政治待遇,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老师的待遇普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类似于教师培训、学习等也都没有落实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后备人才的发展。

纵观以上种种问题,国家的引导和财政的扶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

保总量调结构

2010年,是学前教育的新纪元,《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似乎预示着学前教育的光明前程。其工作方针可概况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具体而言就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对于《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背景和意义,中央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白彦锋教授是这样分析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而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免费,此时,学前教育的问题就突出出来了。很多地方存在入园难、入托难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所以国家在义务教育问题基本解决了的前提下,开始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这不仅是解决一个民生问题,也对提高民族素质有重要意义。”

据权威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在园幼儿3895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我们可以实现最初的梦想,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但同时白彦峰也指出“毛入园率只是一个总量的指标,关键是结构性的指标。入学只是一个基本前提,能否进入自己理想的、心仪的幼儿园,这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在下降,但和新兴城镇化的进程相结合来看,人口由分散变得集中,像在北京这样人口扎堆的地方,这个问题还是很难得到解决。所以国家采取了例如PPP等模式,来引导私人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辅之以财政补贴,弥补总量上的缺口。所以不仅是总量的问题也存在结构的调整问题。此外,我国现在小学中学是九年一体化教育,减少了选择中学的一些麻烦,进一步延伸,我们可以参考国际上的经验,未来是不是可以将幼儿园和小学也连在一起,实现一体化的教育,减少人们的选择成本。”可见,未来我们需要发展的不仅是总量,更重要的是结构的转变。

教育公平待何日?

就各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而言,贫困地区的幼儿园仍然要将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财政的补贴对于这些地区的入学率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则将目光放在了市场化的道路上,在不存在生源问题、基础设施配备等问题的基础上,他们可以更多考虑盈利,正如相关工作人员所说,“其实并不一定非要国家把补贴给教委,教委再给各个幼儿园拨款,这样国家承受的压力也太大,完全可以走市场化的道路,减轻国家的负担”。

此次《教育规划纲要》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战略重点,那么到底有哪些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吴德刚进行了解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任务。这次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战略重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二是加强对困难群体子女教育保障,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三是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授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四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五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六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某部委下属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类似他们这样的幼儿园其实也并不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在没有财政补贴之前他们的学费标准比较高,仍然是爆满。如今国家发改委将收费标准定在比较低的水平,加之财政部的大力度补贴也均落实到位,学费标准已经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幼儿园具体运作中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而相较之下,乡镇的幼儿园则更需要财政的扶持,据了解,在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也依旧存在适龄儿童由于经济困难等客观因素无法实现入园的梦想。

如果发达地区可以适度的盈利减轻国家的负担,将更多的力量投放到贫困地区,对于国家、人民而言都是一种福祉。

关于学前教育的财政绩效如何评价,由于其固有的特殊性,所以比起毛入学率,幼儿的德育、智育发育这类指标就显得更加重要,当然还要向后延伸,包括识字率、升学率等等具体指标。

不管怎样,中央财政一系列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不仅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强化了地方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责任,而且带动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投入。把学前教育问题看作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所以其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要更好地解决民生困难。

上一篇:管理会计的“黄金时代” 下一篇:职能的回归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