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时间:2022-09-23 07:04:15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由于它目前在高职院校并不受重视,而学生的人文素养又严重缺乏,那么要解决这个矛盾,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H319

如今,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成了职业培训的速成基地。很多高职院校紧盯市场需求,视市场为罗盘。市场左右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量身定制出什么样的“人才”。有意无意间,学生临近毕业,手上的技能等级证、英语过级证、还有各种荣誉证十分醒目,可是求职简历错别字连篇,语病成堆,即便是找人把它写好了,面试时又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最终被淘汰出局。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职业教育究竟缺失的是什么?毋庸置疑,缺失的是语文素养。《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它对弘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确立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既有专业特长,又具备相当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是摆在高职院校及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唤醒他们的学习信心;要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乐意参与教学活动;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引导他们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良好的扩展性阅读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尊重学生,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有过学习失败的阴影,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由衷地尊重学生人格,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毛迅教授说:“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不写文言文,但不能丧失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感知能力。《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辩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尝试在教学中传达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以情传道,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发展,从而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感知“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感情;读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有目的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自主体验是根本,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和顾问。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首先树立这种新型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创造一个互动、和谐、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将学习压力变成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

《大学语文》是高职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因此,教师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根据教材内容与特点,灵活选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激情式、问题式、辩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的看法。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发出了“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的感叹。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并运用知识。比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郑伯克段于鄢》、《燕昭王求士》这样的篇目之后,就设计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文中的主人公,同时把历史人物放到今天的大环境中讨论;学了唐诗以后,就让学生讨论“我最喜欢哪个诗人的哪部作品?为什么?”等等,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再加上他们在中学几乎没什么机会登台说话,现在机会来了,怎能不好好把握呢?因此,效率颇高。

借助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也是必须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教师若借助于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说往往都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就能更为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产生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诗歌、散文教学以多媒体为手段,可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象电影戏剧的赏析,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内容的录像,直观可感,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以教材为依托,适当拓宽知识面。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却因缺少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支持,很容易受现实利益诱惑。因此,开阔高职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人生、理解现实的能力,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激励他们为人类进步和社会理想而奋斗,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

作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大学语文》是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课程,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哪一套《大学语文》教材,都精选了历代名家名篇,具有极强的文学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而为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提供必须的养分,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同时,一定要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其人。曾备受关注的“百家讲坛”,那些教授对历史人物的品评,我也会拿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讨论多了,学生就会觉得语文课能让他们懂得许多为人处世之道,能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每次课都有新的收获。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时间较长,《大学语文》课不可能占用较多的学时。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导学生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良好的扩展性阅读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课内是流,课外才是源。要利用课外的源头活水,不断开源导流,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指导他们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引导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现代网络具有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而网络又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信息工具。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引导学生业余网上自主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既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网上查阅相关内容,如诗文词赋的创作背景、作家生平、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地域风情等。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含量和效果。

四、对接专业,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对接市场的需求,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的手段之一,《大学语文》的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对接专业。对于文化教育类学生,要多介绍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于理工科的学生,一方面,选一些文字不多但哲理性很强的经典篇章供他们解读,另一方面,他们大多不愿口头表达,给人感觉比较沉闷,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重点探讨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百度搜索相关资料,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定将得到大大提升,不知不觉,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了,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想要不学,还真是欲罢不能。

总之,《大学语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它在高职教育中备受冷落的境遇,既源于传统重“理”轻“文”的观念,又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功利主义的影响。最近,听说《大学语文》有地位复兴的趋势,这是国人的苏醒,对《大学语文》的老师来说,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它对老师的要求将更高,《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探讨也将永不停止。

参考文献:

1、姚和芳,熊芊.论高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6-2116:40:00]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 下一篇:怎样批改作业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