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环节中使用的适配性

时间:2022-09-23 06:41:08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环节中使用的适配性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普及。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环节,适时合理运用图片起兴、故事寓理、音乐怡情、史料启智、视频凝神、诗歌抒情等技术手段,能够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起到“凝神、激趣、起兴、启智”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导入 适配性

近两年,在“开江县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初赛、复赛、决赛中,我作为嘉宾、指导教师、评委,大概听了五六十堂课。现在仔细想来,这些课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展示的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感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课标思想得到足够重视。至于用得当与不当,后面再说。我们先来看一看我随机挑选的20节课使用多媒体的统计数据:

资源种类 数量 效果很好 效果一般 效果差

电脑课件 20 6 12 2

实物挂图 18 12 6 0

生字卡片 15 10 3 2

音乐 7 5 1 1

课文录音 10 7 3 0

动手实验 4 2 2 0

其他资源 20 11 5 4

从统计数据看,历次大赛不少选手在媒体使用上刻意追求“声、光、形、色”效果,忽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走进了“为使用而使用”的误区。个别选手进入课堂的时候,五六位助手相拥而入,教具、学具装满一两纸箱,两三位电脑教师坐以待命。从比赛的实际效果看,越是传统的媒体,使用的效果就越好。“实物挂图、生字卡片、音乐录音”的使用效率达90%以上,而课件的使用效果与选手预期反差很大。我想,一方面,使用什么媒体要因课而定,并非公开课都要使用电脑课件;另一方面,很多选手自己不会制作,使用起来也很勉强,何必要勉为其难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视觉、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感知器官。“多媒体”能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y。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视觉、 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和戏剧的“序幕”。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情景、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画视频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手段难以企及的优势。但是讲授新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多媒体与导入环节的适配呢?下面我将结合近两年我县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相关课例,简要介绍几种与课堂内容适配的导入新法。

一、图片起兴

图片起兴,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曾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她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评价:这种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威尼斯的小艇》……

图片导入能够达到“凝神、激趣、起兴”的导入效果。图片导入要遵循认知规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音乐怡情

歌曲具有渲染作用,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教师恰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合拍”的歌曲导入,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如劳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直抒胸臆的歌词,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让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

评价: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如果在新课前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们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表情丰富,一双双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激动的火花。随着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学生都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歌曲导入法的优点使学生们容易接受,抓住学生喜欢歌曲的心理来导入新课,可以说是“愉快教学”法应用的典范。但要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歌曲要恰当,要与教学紧密相关,否则非但不能顺利导入新课,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史料启智

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之一。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图表、材料等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导人新课,也会使学生在接受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中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同样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五年级的施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她先让学生欣赏两组数据。

1. 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造成69142 死亡。

2.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通过这两组直观鲜明的数据,学生会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然后,她说道:“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许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父母的固执,或其他种种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活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坚强的父子,是一对创造奇迹的父子。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评价:这堂课的导入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两组鲜明的数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基础上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也体会到这种艰难之中那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视频凝神

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很多未知事物感到陌生和遥远,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而视频则可以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课文内容的真实情景,绘声绘色地展现原有情景,可以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容易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识。

如蒋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温暖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播放视频)它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诗歌抒情

诗歌具有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青年学生对诗歌颇感兴趣。我们在导课时,用多媒体做投影,辅之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读作为开场白,用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如唐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时,在投影上展示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内容,并配以深情的朗读导入:“我在这头” 有哪些绮丽的风景呢?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日月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阿里山的云雾》。

评价: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时,可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W生学习本课的欲望。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上述的导入方式,在多媒体的恰当配合下,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起到了导入的“凝神、激趣、起兴、启智”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开了个好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多媒体方式辅助课堂导入,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适配的方式出现,才能真正做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志宏,李本和.课堂教学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上一篇: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比赛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