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区的划分基本理论

时间:2022-09-23 06:12:47

浅谈农业区的划分基本理论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浅谈农业区的划分基本理论 为了更好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可以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生态、土壤类型和降雨量状况进行农业区划。农业区的划分指的是将农业生产区根据作物(动物)特性的不同、分布规律及对生产环境的要求等进行划分。农业区域的划分,能够为农业生产因地制宜选用优良作物品种、引种驯化、实行品种区域化和栽培与饲养技术区域化提供科学依据。农业区划分不仅能提高农民积极性,帮助农民充分利用各区域有效资源发展农业,而且也将给农民在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土地开发、生产投入和获取农业技术支持等方面带来更多便利。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与各个物质部门保持相互协调,还需要保证各部门、各种作物栽培在各农业区之间的配置要科学合理。因此,对农业进行区域划分在实践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划不仅需要正确反映现状,还须科学地预示生产发展方向和提出改善的建设途径和措施,才能起到指导当前农业生产和制订农业长期发展规划的作用。

1 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理论

农业生产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有序分布也称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形成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农业区划学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之一。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地区差异十分明显,按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来划分农业区,目的是为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为实现合理的农业地域分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对农业生产力进行合理配置与布局。所以,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理论既是在农业区划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又是农业区划不断深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2 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交织的过程,各种农业自然因素及其他地域组合特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农业生产力地域布局的基础,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则是农业生产力地域布局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所谓农业生产力配置,就是按照经济规律,在地域自然分工基础上的地域生产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劳动地域分工体现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间的协作。分工与协作、专业化与社会化同是农业生产不可分割的2个方面,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地域合理布局。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在区域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出发点。农业区划与生产力布局的核心是如何发挥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为商品优势,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理。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宜或比较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3 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农业生产力的配置与布局是在一定区域上进行的,而区域是一定地域上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是构成经济系统的自然基础,而经济系统又会反作用于生态系统。这种反馈作用有促进和阻碍2种可能。促进作用促使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高效运转,提高其自然生产力,协调农业各部门的平衡关系,保持良性生态循环。阻碍作用则打乱“食物链”的有序性,削弱生态系统的功能,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恶化生态环境,从而又影响经济系统的投入效果。如何增强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促进作用而避免其他障碍作用,这便是生态经济理论探讨的问题。

4 农业发展预测理论

农业区划必须具备预测未来的功能。只有正确预测未来地域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地域组合结构与区位特征;预测地域生产结构与部门组合结构在不同时段的演化状态及其生产能力;预测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对各种农产品质和量的需求;预测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对农业区域生产力的影响等,才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能制订出合理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才能对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前期论证为决策科学化服务。所以,农业发展预测理论也是农业区划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

上一篇:医院现金流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下一篇:关于工程管理理论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