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二十五)读书有道

时间:2022-09-23 05:17:16

国学经典(二十五)读书有道

读书有道,贵在坚持;读书有法,因人而异。古代的圣贤先哲,有大成就者,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读书之法,今天读来,仍然带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本期,我们从中撷取了几则古人读书的故事,值得大家好好地品味与借鉴。

欧阳修:计字日诵法

欧阳修位列唐宋家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令后世瞩目的文学成就,与他爱读书、勤奋读书,有一套独特的“计字日诵”的读书方法是分不开的。

欧阳修10岁时已经认识很多字,并且能作文了。叔父家不多的藏书已经全部看完,欧阳修只好到邻居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人家规定了归还日期,欧阳修便给自己定下任务,一本书拿到手后,先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

后来欧阳修发现“计字日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终能博览群书。及至后来为官,依然挤出时间,采用这种读书法来读书。比如,他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期间,尽管政务繁忙,却不误读书,他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用七年时间就背熟了。欧阳修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素材解读】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一代大家欧阳修利用“计字日诵”的读书方法,阅读了大量书籍,最终厚积薄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成功源于自身的勤奋、对时间的珍惜和合理安排,还有长期的点滴坚持,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心对书的热爱。

【适用话题】积累;换一种方法;规则……

张溥:七录法

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虽然还算得上勤奋好学,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办法:

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重新读。这样连续7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14遍,不说滚瓜烂熟,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这样长年累月的读书、抄书是很辛苦的,张溥的手磨起了老茧,一到冬季,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以自勉自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作,并编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素材解读】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 张溥自幼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但他采用“七录法”读书,凭着这样的“笨”功夫,几十年如一日,终有大成。勤奋是最好的老师。读书如是,人生如此。任何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尤其是那些“并不聪明”的“笨人”,没有谁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浇开成功之花的。

【适用话题】勤奋是最好的老师;贵在坚持;成功之道……

顾炎武:万里行路法

清初年间,在鲁、冀、辽、晋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他约摸五十出头的光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子里装的全是书。

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这个人坐在马背上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来了。背着背着,忽然有一处“卡壳”了,他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书本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直到书背熟了,再继续策马赶路。

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细询问有关地理、历史等情况。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一处一处地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途中若是遇到好书和珍贵文物,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就全文抄录或是借来读完了再走。

这位游学先生姓顾,名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

【素材解读】

顾炎武的读书方法,有点奇特,甚至让人匪夷所思,可这正是他游学成功所在。“马”上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解决。这是读书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且行且思考,实践出真知。不管是询问他人,还是买书、抄书,都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适用话题】我的老师;习惯;用心;虚心……

上一篇:基于IMO《压载水公约》生效背景下的我国压载水... 下一篇:姬十三:我学着成为一个务实的商人 但初心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