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

时间:2022-09-23 04:49:49

诗歌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要在认识历史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基本的判断和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特定媒介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通俗易懂的诗歌就是很好的史料媒介。

【关键词】兴趣 理解 思维 美育

近来《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唤醒了大家热爱诗歌的这颗诗心。诗歌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学样式,很多诗句耳熟能详,很多典故脍炙人口,尝试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词,能够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就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个人的尝试与体会。

一、用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在课堂初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重要。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导入环节:一首气壮山河的配乐诗朗诵《满江红・怒发冲冠》,一下子把学生带回那个金戈铁马、仰天长啸的年代,学生带着对历史的好奇,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激昂情绪中开始学习新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在讲述“张骞通西域”内容时,学生对西域这个概念很陌生,课本上说“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但是以七年级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认知,阳关和玉门关的位置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我在这里借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诗中可知,阳关和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交通要道,出关即是塞外。不但引起了学生对西域这个地方的好奇,更激发了想要了解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兴趣。

课堂教W中的过渡是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也是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二、用诗歌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古代史的很多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往往更容易记忆。在讲《早期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夏商周内容时,学生对于内容非常陌生,我出示了一段《三字经》内容:“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通过他们熟悉的三字经内容加强了对夏商周政权更替的记忆,在识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夏传子,甲天下”所描述的世袭制概念,理解本课的重点。

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课堂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新版教材中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列一课学习,书中提到“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如何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我借用了杜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描绘了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使学生通过杜甫惊天地泣鬼神的语言表现力理解了安史之乱后,唐朝急转而下,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三、用诗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历史概念,还要在认识历史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基本的判断和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特定媒介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通俗易懂的诗歌就是很好的史料素材。

比如在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个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用三位唐朝诗人有关大运河的诗歌,并设计问题:(1)归纳三位诗人对大运河的看法。(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同样的一条大运河,但三位诗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大不相同,让学生学会从诗歌史料中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四、用诗词强化学生的德育教化

“诗言志,歌咏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歌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怀,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讲授“南宋与金的对峙”时,《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现出了岳飞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对比《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出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懦弱无能。强烈的反差、情感的共鸣。

总之,诗歌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有效地激活历史课堂,而且有利于达成历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上一篇:整合铜川乡土资源优化高中历史课堂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