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国20世纪作家罗曼罗兰作品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时间:2022-09-23 03:58:13

浅谈法国20世纪作家罗曼罗兰作品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摘要:人道主义精神在法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法国人民普遍支持的一种精神,而20世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对此就有很好的诠释和体现。从小受到自由束缚的罗兰先生对自由有着深切的渴望与追求。本文将重点分析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法国 20世纪;人道主义精神;文学作品;大文豪;影响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0-01

介绍人道主义精神的定义和罗曼罗兰的作品,论证罗曼罗兰的作品是怎样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在一种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条件下,又有这重要的历史意义。简单描写了罗曼罗兰的作品受到了几位大师的影响,是怎样一位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一、简析法国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提倡以人为本,还倡导关怀人,爱护和尊敬他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法国将本国的口号定为“自由”“平等”“博爱”,这正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具体化,贴着时代的标签。这种文化思潮在罗曼罗兰作品中得到了诠释,开始展露在历史的舞台,并被人们所接受。

二、罗曼罗兰的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20世纪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正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在20世纪初,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强大的英雄气息和精神力量,使他完成了作品三部曲《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意义深远的三部曲都充分体现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气息。还有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篇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同时还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这篇小说主人公约翰为主线,讲述了了这个音乐天才的努力成长,心酸的奋斗和失败的结局,字里行间映射当时一些欧洲国家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时代背景下,与其人道主义精神相得益彰,他通过描写小说人物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价值。因此,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说明当时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和向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又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期,《哥拉布勒尼翁》是一部中篇小说,重要的是两部反对战争的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对于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渴望,他细致的描写出那种渴望和平的心情,反战的意义重大,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可见其远见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罗曼罗兰的文笔豪爽朴质,他刻画那些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潮流中,为追求正义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也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带着音乐的特色,展示一幅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和平动人的社会生活画面。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流传着。他是一名在世界范围内受人敬仰的文学者,曾经在出访苏联时,写下了《莫斯科日记》,这是本封存了50年的个人私藏作品。他不仅是一个世界人道主义精神的倡导者,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这单单两个称为,不足以诠释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高贵气质和文化底蕴。富有哲理的文字,总是能道出人生的真谛,和应该有的个人追求。他有很多名言警句流传至今。例如“过分的自豪感会演变成一种虚荣”“没有人能证明诚实在潜意识里得不到汇报”“评价一个人应看到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看到他的父母拥有什么”。这些文字都恰恰展现了罗曼罗兰对人道主义精神执着的追求和向往。他向往自由与其童年的不幸有着很深的联系,致使他在字里行间都透漏着这样的想法。坚持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真正的以人为核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条件,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罗曼罗兰接触了莎士比亚和伏尔泰的作品,新的创作灵感再次激发,还有与雨果的会面,都对他的写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用其博大的胸襟拒绝了这个奖,并表示,这个荣誉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

三、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延伸

罗曼罗兰很好的诠释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采用朴实但却很有抨击力的语言,更好的联系群众,深切的表示了对社会底层人的关怀,这也是他成为20世纪人道主义精神代表的主要原因。顺应了时展的潮流趋势,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人类积极向上的生活走向。这种延续至今的人道主义精神,真真切切的从书本走到现实生活中来,而罗曼罗兰在这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被后代人很好的沿用。

罗曼罗兰没有快乐的童年,正是因为这样,他更向往自由的生活和自由的精神世界,在之后的生活中结实了几位大师,开始了创作的道。当战争爆发时,他积极的应对,为了光明和正义而战,这些精神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充分的展示了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这位人道主义作家在法国人民心中地位。

参考文献:

[1]斯蒂芬・茨威格.罗曼罗兰传[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析《红楼梦》中的趣笔 下一篇:“当代艺术”在何时可以被称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