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起步训练之见

时间:2022-09-23 02:03:00

浅谈作文教学起步训练之见

作文是小学教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从而也是对学生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初步能力和遗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基本功。几年来我在低年级作文课的教学中,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浮浅的摸索了一些关于低年级作文教学起步训练的规律,并经过实践检验,其效果还比较好。下面就我的几点体会略做浅谈。

多少名人、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他们的鉴见,认为写好作文是学好语文的表现,会写是会说的表现,而会说又是会想的表现,会想又是会写的体现。对此,感受和认识,我非常的赞赏。我认为会写是由会说而来的,会说又是由会想而来的,会想的源泉又是从会看而来的。那么,看就成了想的前提和依据。而想就是看的发展和深化,说就成了写的基础和先导,写就是说的发展和结果。说和写都成了看和想的结果和表达。因而,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把作文写好,首先从学生起步作文就要循序渐进的遵循四步环节。“认真看,仔细想,激兴论,有序写。”

它们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依存性。

一、关于认真看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依存从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求。但整体系列的作文教学的起步要从看图开始。这里所谓的看是指“观察”,观察是有意识、有目地的去感知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看图时其中的问题就是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因图而直,指导学生看图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景到人(从人到景)的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去认清画面的习惯。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第三册基础训练九的一幅看图说话时,画面反映的是秋天和冬天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象。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找人物的衣着的不同之处,我引导学生先从人物入手。有的同学说“有的小朋友身着毛衣,脚穿秋鞋,在操场上活动”,“有的小朋友身着棉袄棉裤”。活动的方式也明显不同,有的小朋友在拿着扫帚扫树叶,有的小朋友在冰上划冰。通过这些不同现象的鲜明对比,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出是两个不同的季节,秋天和冬天所特有的景象。通过观察,学生学会了观察人物的技巧。首先,要从外貌动作入手,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结合人物的表情,神态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在想什么?

再如,指导学生观察单幅图时,这就需遵循因图而宜的特点。从整体到部分着手,先仔细观察整幅画面,获得初步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主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画面,最后从部分再回到整体归纳图画的中心内容。随着年龄的上升,观察的内容也逐渐深化了,只有这样认真的指导认真的观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关于仔细想

所谓的“想”就是在观察事物时对事物加以分析,在实践中判断,思维的活动。那么要学生怎样去想,想什么?我是这样尝试的(1)凭借画面直观的东西,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展开联想和想象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透过画面的直观表象,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想象看不到的一面,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事物。(3)要利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已有表象,把画面未出现的某此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4)要完整的系统的想。如我指导《种鱼》这一课看图理解课文时,我们无须也不应该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之外去另搞一套。就拿阅读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司思维正是创造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直觉和顿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产生的。古人云:“不愤不忘,不悟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所说的“举一反三”便是一种直觉思维或顿悟思维。而“愤”与“悱”则是学生所处的一种问题情境,只有当学生处于这种特定的问题情境,再经过老师的启发,才能产生直觉思维或顿悟思维。如,我在教《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只提示了两个问题:1、赵秦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富有思考性,启发性,所以很快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有如燧石相互撞击,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关于激兴说

完成了看与想的任务,接下来就是:“说”的问题了。所谓的说就是说话,就是把观察到的事物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从看到说是看图说话的重要环节。

总之,学好作文,离不开看,看到了才能想到,想到了才能说出来;写好作文是学好语文的表现,会写是会说的表现,而会说又是会想的表现,会想又是会写的体现。

上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教育 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