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引入SaaS模式实施过程初探

时间:2022-09-23 01:50:05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引入SaaS模式实施过程初探

摘要:把SaaS模式引入高职教育教学,是前无可鉴的新鲜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本课题是从已知的传统模式培养目标出发,站在SaaS模式发展趋势的视角,对高职教育教学引入SaaS模式实施过程中,在微观领域须探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SaaS模式;高职教育;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0-0000-02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Introduce A SaaS Model

Yang Zhenshun,Meng Xiangfang

(Zhejiang Yuyi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 SaaS model is the introd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former Kam's no novel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hich will encounter difficulties,problems and solutions,and many other aspects,there are still many unknown factors.This issue is known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raining objective,stand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trends in the SaaS mode,the introd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a SaaS mode,to explore the microscopic field to be the main issues of exploratory think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SaaS mode;Vocational education;Implementation process

把SaaS模式引入高职教育教学,是前无可鉴的新鲜事物,在解决了一系列理论思考之后,具体实施过程将是一个复杂的探索过程。从宏观上来看,它是一个社会资源重组和共享的大问题,要涉及到政策环境、协作模式、融资渠道等任何一个单独的学校和社会组织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是从具体问题入手,站在某一个学校的特定角度,探索微观领域具体实施过程。笔者认为,以下七个方面将是不可回避的关键研究内容。

一、SaaS模式下的教学形式架构研究

SaaS模式的服务本质使得引入该模式的活动形式基本架构发生改变。

(一)教师能力结构研究。这里是把教师的知识结构放在能力结构之后来考量的,也就是说,教师要首先具备一至两种操作技能,这对师资来源渠道形成了挑战。

(二)授课方式研究。打破传统的先课堂面授再实践的逻辑顺序,而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其突出共性是示范在先。

(三)教学组织方式研究。基本思路是打破传统的教学班级,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和晋级层次,由学生自由加入到适合自己的分类层次中去学习,甚至一些学习超前或滞后的还可自由单独训练。

(四)课时划分研究。课时分配也不再是用同一个时间尺度去套所有的学生,学生间在学习结束时,在不同的学习科目上所花费的时间会不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

(五)角色划分与权限分配研究。总会有一些学生会具备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会在训练过程中明显走在他人前面,在这种情况下,角色互换就很有意义,即让个别显然高出他人的学生临时被授予“教”的角色,一方面,巩固其自身的技能,另一方面,引领更多同学加速技能训练的过程。

二、课程类型研究与样本设计

(一)科目选择。并不是所有科目都可以引进SaaS模式,特别是在初期阶段,哪些科目更能率先体现出效果,把这样的科目作为试点很重要。选择的思路是寻找那些更容易实现虚拟现实的科目。

(二)课程特点分析。首先把该专业全部课程进行梳理分类,然后,研究具有共同点的课程和独具特色的课程,最后,合并一些共性的内容或拆分出独特的课程。

(三)课程实验样本设计。精选出几个最易实现虚拟现实的科目,构思样本模型,从最细微的操作动作入手设计仿真系统、考核形式、训练步骤和考核内容。

三、虚拟现实形式研究

(一)仿真形式研究。在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课程分别设计不同的仿真形式,例如:真实场景再现、动画演示、动作交互等。

(二)训练过程趣味化,多样性。这是消除过量重复时厌烦情绪和疲劳感的有效途径。

(三)考核评判内容以无误动作为基本起点要求;以高效率为增分加分内容;以难度系数为晋级尺度。

(四)考核评判过程全程无人为干预。有针对性智能比对历史记录,误动作、误操作自动反复再现提交训练。

四、系统组成研究

(一)平台基础环境构成(硬件平台)。从功能上分可由四个方面硬件系统构成:一是服务机(处理机)系统,主体是服务器;二是信息通道系统,主体是网络主干系统,包括:路由、交换、缆线等;三是客户终端系统,主要指终端电脑;四是客户仿真操作平台设备(模拟机),这是难点之一。

(二)应用程序系统(软件环境)。有三个重要因素需要突破:其一是应用系统必须是操作系统无关性,并要能够无缝在各种操作系统环境下平滑对接;其二是开发各类具体的仿真系统,要求是能有针对性地实现虚拟现实;其三是应用系统要能实现智能数据库。软件环境建设是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乃至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三)服务队伍与职能。由两只服务队伍构成分工协作关系。硬件服务队伍与传统的网管人员一样负责日常服务机、通道、终端设备和模拟机的运行维护;软件服务队伍除负责软件系统开发与运维以外,还要承担一部分虚拟现实、解析指导等,所以教师也是软件服务的成员组成。

五、服务粒度研究

(一)服务主体研究。SaaS的本质是服务,引进SaaS模式,其实就是引进一种服务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引入SaaS模式,首先应弄清谁是服务主体,我们说,软件服务队伍是其服务主体,这个队伍的成员应当是网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在SaaS模式下,软件功能本身也就是服务主体,人的服务通过软件功能得以体现。

(二)服务客体(对象)研究。服务对象具有相对性,首先,专业教师面对软件开发人员和硬件服务人员是服务对象,而面对学生则是服务者;其次,软件开发人员面对硬件服务人员和网管人员是服务对象,而面对专业教师则是服务者。在角色互换概念下,学生也不是绝对服务对象。

(三)由服务对象区分的服务粒度。要把最精细的服务粒度施予学生用户,要让专业教师参与系统开发的每一个细节。

(四)由课程区分的服务粒度。不同课程(或科目)具有不同的动作交互性,交互动作的复杂程度就决定了它对服务粒度的不同需求,复杂的交互动作虚拟则需更精细的服务粒度,反之亦然。

六、资源承载力与需求匹配性研究

(一)网络带宽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初期首先要分析各种不同科目的并发率以及平均并发带宽占用量。

(二)服务器和应用软件并发承载力分析测试。在上述分析所给出结论的基础上,分析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测试服务机和应用软件系统的负载能力上限指标值。

(三)并发压力测试。在用户同时使用虚拟现实或由并发进程引发的最大并发量情况下,服务机、带宽,以及服务人员,所能正常应对的最小资源参数。

(四)流量压力测试。在保证学校其他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网络带宽所能承载的最大流量极限值参数。

七、教学活动可靠性需求研究

(一)活动中断危害等级划分。同样是系统故障引发教学活动中断,不同的教学科目所具备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科目通过实测来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为制定应急策略和系统稳固度标准提供依据。

(二)活动中断引发因素分析。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主要分析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的过失行为和故意行为中,主要分析过失行为。

(三)冷热备份机制需求分析。热备并不是所有系统都必须的,根据客观需求,可以仅需冷备就可确保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只为那些个别系统实施热备。

(四)角色权限层次划分与授权体系。为实现应用过程中权限的相互制约与互补,首先是建立各不同应用层以及功能模块的所有者关系,并授予所有者以再授权的权限,其次是确保各被授权人只获得能完成其任务所必须的最小权限。

(五)单点故障恢复周期。这里的单点指网络上任意一个网络结点,系统应具有快速定位、快速恢复的机制和能力。

(六)管理制度约束。各种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要素:

1.职责划分,包括:硬件采购、运维、服务、软件开发、培训、服务等环节。

2.考核人:指由谁来承担考核执行人须明确。

3.被考核人:指哪些人接受哪个层次的考核,形成一个层次化的制约体系。

4.考核项目:指考核哪些具体条目以及相应的奖惩细则等。

参考文献:

[1]王舜燕,黄芬,刘万春.基于SaaS模式的软件设计方法探讨计算机与数字工程[J].2008,36:10

[作者简介]杨振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孟祥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工程师。

上一篇: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下一篇:集体索引在单输入渐进式查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