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感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3 12:22:08

浅谈语文学习感悟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口中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感慨之言:“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作为语文老师,为什么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呢?其实这句话是说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感悟能力比较强,课堂上,老师稍微点拨一下,他们马上就能领会感悟到。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一般又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学起语文来就显得相对轻松,不用老师费力而语文成绩都相当稳定。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感悟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呢?

一、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应发散学生的思维,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要用一个答案或一个结论来框死学生、禁锢他们的思想,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前提。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疏通文意之后,由他的号谈起,让学生了解他的为人处世,结合课文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感悟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心中的人物形象就很突出了,学生的思维就发散了:有的说他爱喝酒,借酒消愁;有的说他爱写文章,抒发心志;有的说他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有的说他家里特穷,没有生活能力,经商意识不浓……这样经过发散思维,学生对他的认识就更全面了,从而在脑子里烙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明形象。

二、鼓励填补潜在的空白

文章当中有许多省略句和潜台词,不妨让学生把它补充完整,特别是一些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一定影响的空白。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感悟能力。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介绍警官奥楚蔑洛夫脱大衣时运用了省略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何用意,去掉之后影响不影响原意的表达。经过思考,多数学生不赞成去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随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的窘态。这样通过理解潜在的空白,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更深刻了。如果这样反复训练、培养,无形之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就提高了。

三、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根基,也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本源。但为什么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时觉得无话可说,或写出来的文章有苍白虚假的现象,其中无痛者、胡乱捏造者、空洞无物者甚多?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的能力,不能从生活中找到有写作价值的素材,纵然这些素材俯拾皆是。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真情的流露,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朱自清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到了父爱而著佳作;苏轼面对明月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而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可见,一个文学创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常留心生活的点点滴滴,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希望触摸事物的品质,找到自己独特而真切的体验,感悟其中包含的给人以启迪的哲理,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们勤学苦读的情景,运动赛场中的激烈场面;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名胜古迹,人情风俗;春雨夏阳,秋风冬雪……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写作的源泉。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看到并感觉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甚至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

四、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

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我们可以按“读、思、评、品、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我们对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所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老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我认为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语文提出了许多研究的课题,上面我就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谈了些粗浅的看法。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非一朝之功。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投入自己饱满的热情、足够的耐心,给学生一片感悟的空间,静看他们的灵魂在感悟中放飞。

上一篇:一题一议 4期 下一篇:浅议新课程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