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章的备课式文本解读

时间:2022-10-01 02:05:37

说明性文章的备课式文本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到了初中就要求学生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从读到写的跨越,绝非一夕之功。小学教师要利用为数不多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能力,为写作打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文本解读是关键也是基础,由于此时的文本解读是一个肩负教学任务的教师所做的课前解读,故称为备课式文本解读。

一、大处着眼,解读编排意图

课标一直未对说明性文章作出明确界定,很多教师为此纠结,因为在以往的知识结构体系里只有“说明文”之说。说明文是一种文体,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那么说明性文章与其有何不同呢?笔者认为,随着写作技巧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写文章不会机械地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是将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也许一篇文章里说明、描写、议论兼而有之,这时如果简单地将其定义为说明文可能就不太合适。说明性文章较之说明文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大了。能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文章,我们都可以视之为说明性文章。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与其他文体相比,所占比重并不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三年级上册出现第一篇说明性文章《石头书》开始,到六年级下册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共计17篇。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些文章在各年段的分布。

(一)中年段以激发兴趣为起点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三年级起始阶段选用的说明性文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初步接触说明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者或是选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动物类题材,如《恐龙》《狼和鹿》;或是选用了以童话形式呈现的文本,如《航天飞机》《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石头书》一文则是采用叙事的形式,将说明对象的特点、演变等知识类信息藏于人物对话之中,读来很是轻松。

曾听一位教师将《恐龙》一课上得沉闷至极,主要是因为他过于关注文本介绍的科学知识,纠结于各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而忘了他面对的是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学生。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印象――说明文有一张严肃的脸。学生对原本很期待的学习内容变得厌烦,对说明文的学习也就很难提起兴趣。因此,中年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性的信息,还要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采用中年段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策略,不要忽略编者的良苦用心。

(二)高年段以探究表达为重任

到了高年段,“说明文”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神奇的克隆》《埃及的金字塔》《麋鹿》等文章都是很典型的说明文。这些文章具有科学性,富有条理性,语言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均采用了常用的说明方法,既是提升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范本。此时把握说明文的结构,感受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应当成为备课时思考的重点。

教师对小学阶段说明性文章的编排有了整体了解,再解读文本,就会从学生的年段特点出发,从年段目标出发,挖掘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入手,解读结构框架

备课式文本解读与普通阅读不同,普通阅读更多的是从说明性文章中获取知识,按文本的叙述顺序从头读到尾即可,而备课式文本解读时教师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像普通人走进一幢大楼,可以从一楼慢慢走上去,但在这幢大楼设计之初,设计者脑中首先构想的必定是这幢大楼的整体结构,而不是局部设计。所以,肩负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任务的教师在进行备课式文本解读时应从文本整体入手,首先把握文本结构框架。

(一)非典型说明性文章的结构解读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有一部分是非常规说明文形态,除了上面提到的以童话形式呈现的文本,还有像《变色龙》这样的采用记叙文样式呈现的文本。在教学这一类文章的时候,教师切不可只研究说明对象的特点,而抛开文本结构样式,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教师备课时面对文本的整体框架设置可以多一些追问。以《变色龙》为例,教师就应该思考作者采用记叙文的形式、第一人称的表达和一般说明文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按“初遇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结构安排材料,在中间部分通过“目睹”和“耳闻”两个途径呈现了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的特点,这是文本的整体结构,也符合一般人了解一样新奇事物时的心理过程。在第一部分,作者用小李的叫声引出本文的主人公,且到文章第8自然段作者才知道这就是变色龙,第一人称的叙述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真实性,使读者身临其境,心情随着文字起伏,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整体入手解读到的这些关于文本结构、叙述表达的特点是可供学生学习、模仿的,本文所在单元要求写一写动物的外形、动作,除了在中年段常用的“总分总”之类的结构安排,教师不妨也让学生尝试学一学《变色龙》的叙述框架,增加说明性文章的情趣。

(二)典型说明文的结构解读

典型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但解读不同的文章会发现其谋篇布局各有特色。

以《麋鹿》一文为例,文章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这一结构框架一读便知,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难点。教师在进行备课式文本解读时不妨关注一下文章的第1自然段,因为这一段文字并不像常见的“总分”结构的总起段落一样简明扼要。“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飘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在人们的印象中,说明文一向是严肃、理性的,可这篇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是这样一段诗意而又充满神秘感的文字?这样的开头能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细细品读,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匠心所在:①以景色描写开篇,淡化了说明文“严肃的外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原来说明文也可以很美。②诗意的描述营造了梦幻般的氛围,为麋鹿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恰与后文提到的姜子牙的坐骑相符。③麋鹿的警觉正说明少人打扰,它们在保护区俨然是自由的主人,反映出我国麋鹿野生放养是成功的。

进行这样的解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实践中,既可以用开门见山式的简洁开头,也可以像《麋鹿》一样用生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开头从《西游记》中的孙大圣说起,低等生物的克隆与高等生物的克隆之间简洁的过渡等都是学生将来写作进行谋篇布局时可以仿效的。

三、细处品读,解读表达方法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一)解读文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性文章的标题直白、简明。有的标题指明了说明对象,如《雾凇》《秦兵马俑》等。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克隆”,也指出其特征“神奇”。有的标题还揭示了说明方法,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主要的说明方法就是作比较。

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标题可以得到许多信息,也可以让他们学到给说明性文章起标题的方法。

(二)解读关键句子

说明性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往往起着总领、承上启下、小结、总结等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些句子,才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承接流畅且“眉目”清晰。在关注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不仅是从中获取知识性信息,还要关注表达方法。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点明了秦兵马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读到这里,仅仅是捕捉到了句中的知识性信息,继续研读:这句话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连接,过渡自然,且表明文章的重点是介绍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在这里,关联词的恰当运用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

(三)解读说明方法

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里已经使用了很多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等。说明方法的解读不能仅止于“贴标签”,结合文本真正读懂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才是最终目的。

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文中写金字塔的宏伟有这样一段文字:“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对这段话的解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①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②细想都是数字,有什么不一样。③句中一个“相当于”、两个“如果”有什么用,不写行不行?

在这样的解读基础上,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①读句,发现“列数据”的说明方法。②细品,发现“146米、1千米、230万块、2.5吨”都是直接写胡夫金字塔的特点的,“40层,三分之一米宽,地球一周,60万个车皮”不是直接写金字塔的。③追问:一个“相当于”、两个“如果”有什么作用?体会到“相当于”是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如果”是与已有经验联系间接地作比较,这样能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感受到工程的浩大。④仿写:出示简图,算一算,写一写。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如果______,______。⑤课后仿写,巩固运用。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全长3071米,_______;它的索塔高197米,_______;它的主缆钢丝累计长度达10万千米,_______。

(数据资料:一般人步行速度每分钟80米,一层楼高3米,地球一圈为4万千米)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说明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标签式的知识积累,而是真正内化,转化为表达能力。正如特级教师周信东所说:“依据文章体式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这一个文本的内容要素和典型表达形式所在,而形式要素必须贯穿于内容要素的阅读过程中,作为一种阅读程序和阅读策略进行实践,让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进而建构起一种能够实践运用的程序性知识。”

教师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己任,进行到位的备课式文本解读,才能找准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并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习得语文的理解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上一篇:开拓创新 多措并举 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 下一篇:石油钻探企业如何提升基础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