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问题论析

时间:2022-09-22 11:24:48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问题论析

摘要: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通过凝聚着作家思想、激情和灵感,饱含人类创造与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的情趣、情操和情感进而影响其对世界的感知、思考及悟参。然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投入仍存在“知识”与“人文”的失衡、“文本”与“认知”的脱节等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教材入手,挖掘表达文本精髓;从文本着眼,领悟传递人文内涵。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师情感投入;文本;存在问题;实施策略

当代教育专家李镇西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性、人道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对课程付出真挚浓郁的情感,将一腔“热爱”发酵为一份“情愫”,将一份“情愫”升华为一种“信仰”,将这种“信仰”投射至灵动课堂,才能用灵魂深处氤氲激越的光明、积极、美好、和谐让学生把学习作为无上的享受和本源的幸福。

一、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存在问题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承载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双重交流,艺术的魅力不只在于作品本身赐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在于它能启发我们如何正确审视生活本身,领悟生命真谛。本世纪的语文教学应竭力呼唤教师情感投入的发挥,积极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章对话,从而使语文课堂奔涌着丰盈的思想和优雅的情致。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 “知识”与“人文”的割裂

国家颁布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三者应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旨在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旨在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让学生“乐学”。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更多地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却轻视甚至忽略了高尚情操的陶冶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把原本文质兼美的文章按“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公式肢解为片段。固然,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间或许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从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无疑束缚了学生同时限制了老师的视野,学生只能“唯分而学”,亦步亦趋,将主体意识禁锢;教师只能“唯分而教”,急功近利,将标准答案灌输。在中考、高考的题海大战中,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教材深邃的人文内涵落魄惨败、荡然无存。

(二)“文本”与“认知”的脱节

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都是形神俱佳、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便为语文教师情感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深刻剖析文本意蕴,才可以使学生教材的本源情感内化为积极认知,从而使素朴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文本”与“认知”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更加重视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讲解,往往把所谓重要的知识详细板书,反复强调,却未能真正阐释文本本身所表达的知情意。有的老师虽然重视文本中的思想教育,但偏重于理性宣讲,情感促使知识、道理内化为认知、信念,而毫无感情的一味灌输,不符合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规律。文本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架空教材、脱离文本的课堂教学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没有文体的支撑,语文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 促进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应挖掘文本精髓,领悟人文内涵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只有自己内心有了善恶、是非、爱憎、美丑的价值权衡,其言语的诠释才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知识的基点、重点、难点,更需挖掘文本,理解文章思想脉络,领悟作者情感波澜;从而以文章为动情点,修筑老师与学生情感碰撞交融的驿站。于是,教师备课时既要钻文备知,又要掘美备情。教师对文本的感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客观形象的品赏上,更应领悟其中所蕴藏的生活情趣、人文内涵、人格理想。教学名家于漪老师在备《,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想到的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想到临终时仍嘱托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江南北……于漪老师情不自禁地哭了,她的那份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授课时几乎更是声泪俱下,引得满堂皆泣。此外,教师除了深入挖掘教材,还应充实知识、提高修养,教师只有让情感像清泉一样不断滋润自己的心田,课堂中才能像潺潺溪流一样不断灌溉学生的灵魂,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二)教师应表达文本精髓,传递人文内涵

深刻情感体验的挖掘领悟是前提,深邃人文内涵的表达传递才是目的,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怀情而教,缘情而导”,才能使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文勇老师在讲授《再别康桥》(节选第二课时)时便游刃有余地践行了这一理念。他首先通过深情而专注地朗诵带领同学们一起重温康桥之梦,解读徐志摩心灵密码;文勇老师又通过剖析“金柳、青荇、潭、梦”等经典意象,指出表面写景,实写诗人在康桥曾经轻松自由美好的生活;表面写对康桥的感悟,实际写对在这里饱含诗意、浪漫、明丽、柔情的青春岁月的眷恋和怜惜,更是“漫溯寻梦”的真谛。最后一节,文勇老师以“悄悄、沉默”为切入点,让学生描述一次自己独处的经历,并以此延及在日益浮躁的社会,我们应懂得安静之中的深邃,独处背后的丰盈,应学会在喧嚣与浮华中叩问、审视、自省。整堂课文勇老师循循善诱,以情激情,没有受到“千种离愁、万重别绪”教参俗套的干扰,新解文本“徐志摩的离别轻盈而潇洒”,以语言定基调、以意象贯情感、以内蕴掘真谛,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文学“文质兼美”的魅力,而且领悟到人生“虚壹而静”的哲理。

语文所培养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与创造力,语文素养高,干什么都高起点,如破竹;语文素养低,干什么都极弱智,自伤神。心智的觉醒、理性的培养、情感的熏染,对艺术神韵的敏感和高贵气质的内涵,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将教材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以“文本情”为媒介,以“教师情”为诱导,唤起“学生情”。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情智兼得”、文章的“文质兼美”、课堂的“严慈兼融”、学生的“内外兼修”。(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唐艳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情感投入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0,2-5.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9-321.

[4]耿红卫.和谐语文教育建构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87-142.

[5]王娥.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1,14-15.

[6]文勇.存在的神话――听文勇老师讲语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3.

上一篇:对“中学教材中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争论事件”... 下一篇:对外汉语课堂话语交际的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