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应致力于语感的养成

时间:2022-09-22 11:14:30

高中语文应致力于语感的养成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促进学生语感的养成,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拟从语感养成的意义、语感养成的路径及注意的原则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语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促进学生语感的养成,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语感养成的意义、课堂教学语感养成的路径以及语感养成注意的几条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感的重要意义

无论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感的养成。所谓语感,夏D尊认为就是对文字的灵敏感觉,包括知和情两方面,即更多地感知文字的内涵,更多地体味文字的情味。而当今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对“知”的把握,即“懂”,于是面对一个字、一句话、一篇文章,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以了解大意为目的。至于情味、言外之意,则往往付诸阙如或力有未逮。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套板反应”,知道术语名词,如比喻、借景抒情,却不知道自己对之的真切体验;知道故事,却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情味。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兴味寡淡,表达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不得不认真去思考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的本质是“语”,即语言。任何离开语言的教学都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沉重代价。课堂教学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去感受、理解、品味语言之美,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养成。

然而如何来促进学生语感的养成?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如何让其更有效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夏D尊认为语感不能教,只能传染,这的确一语中的。但传染是否就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呢?我认为,所谓传染语感主要表现为点拨和引导,在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和引导,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二、语感养成的具体途径

经过大量的课堂实践,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语感的养成。第一个方面,感受形象。一篇诗文,便是一个世界,进入的世界多了,那么,语感就丰富敏锐了。这里不再赘述。第二个方面,品味语言。下面重点谈谈品味语言。

1.对词句的品味。古人作诗为文讲究炼字炼句,就是意图赋予语言以最大的表现力。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反复去揣摩体味其内涵和情味。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对动词的品味。福楼拜曾说过,一个动词胜过十个形容词。这说明动词的强大表现力。简单的如《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个“出”字用得好,富有动感,与后文的“徘徊”一起,写出月亮如一个含情的女子,温婉娴静,也在和作者一起欣赏这片美景。如换为“悬”,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缺乏动感,与“徘徊”不符,也缺乏景物背后的特有的情味。再如,《阿房宫赋》的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动词“毕”“一”“兀”“出”连用,不但写出秦兴也勃焉,还有一种言外之意,即始皇的骄奢和不可一世。实践证明,课堂只要引导得法,学生一定能够解读出这些丰富的言外之意。语感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

语感养成不仅要关注动词,还可关注其他的一些如连词、副词、形容词,甚至是数词等等。如《项脊轩志》,有学生提出“始为篱,已为墙”写得好,认为这不仅表现了家族的衰败,也饱含了一种悲哀之情。在教师的追问下,明确这种情感原来体现在“始”“已”两个副词之上,含“接连不断,速度之快,变化之巨”之意,从而传达悲情。这里还可顺势引出归有光的文章特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即含蓄,不外露,却能让读者感受到。这就是副词妙用的一个例证。老舍《我的母亲》中写姑母的一句话,“她是我家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有学生就敏锐地发现,一个“才”字,饱含了作者对霸道姑母的多少厌恶和对隐忍的母亲的多少同情啊。

2.对句式的品味。语感的养成还可通过句子的不同组织方式,来体会不同的情味。一般而言,整句富有激情和气势,散句偏于冷静和理性。长句绵长严密,擅于抒发低沉、缠绵的情感,短句短促有力,擅于抒发急切奔放之情。阅读教学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实例。如《阿房宫赋》前文极力铺排建筑之广、宫女之盛、珍宝之多、靡费之巨,基本上是整句,排山倒海,极富气势。而最后一段的h论分析,冷静理性,用的多是散句。这就是整散句式对表情达意的不同作用。还有长短句的使用,如《项脊轩志》中“儿寒乎?欲食乎?”一句学生认为用的是短句连用,短促、急切,母亲的舐犊情深立现,从而传达出浓浓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而如《记念刘和珍君》的开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则是通过使用长句,有力地传达出作者对遇害学生的无比哀伤和对政府的无比愤慨之情。

3.对修辞的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不肯如实再现客观事物,总是要附上自己的情思去表现客观事物,这就需要用到修辞。因此,体味修辞就是体味文字内涵情感,是养成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教学中,学生往往知其修辞术语,却不辩其味,最终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如《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文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余音袅袅,不觉如缕”,很多学生只满足于停留在“用了比喻”这个“知”的层面,不会去探究“余音”如丝缕般的“若有若无、似断似续”这个“味”的层面,更不能体会出苏子当时的“心有戚戚”的沉醉状。因此,课堂教学致力于语感的养成,就要在品味修辞时引导学生既要知其意,更要晓其味。切不可停留于对概念术语的机械把握。

总之,一个个的词句就是一块块的璞玉,需要学生去琢磨,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才能呈现出来。一个个词句就是一口口深井,需要学生去挖掘,语言内涵和情味的甘泉才能喷涌而出。

三、语感养成的几条原则

语感的养成有了着力点,还需要注意几条原则,方能登其堂而入其室。否则,不但不能养成语感,反而会让语感的养成陷入一种不可捉摸的状态,令人望而生畏。

1.语境原t。一切的语言都是具体语境中的语言,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受到语境限制的。语境有大语境,如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有小语境,如上下文的情境。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话时,有学生就认为应该是比喻,苍山如海指战场上烈士的尸体如海一般很多,残阳如血指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半边天空。这种品读都是不正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联系语境。这里借景抒情,所抒发的情感应该和前文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情感相符,应该和当时作者的心情相符。因此,“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更多地是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的意境,从而抒发了一种胜利后的豪迈及直面前路艰险的悲壮之情。由此可见,脱离具体语境的语言品读注定要陷入一种不可捉摸的境地,语感的养成更无从谈起。

2.想象和联想的原则。要养成良好的语感一定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这是因为:第一,语言具有“知”和“情味”两个方面。语言的“知”一面往往比较确定,但是“情味”的一面则比较含混,不易捉摸,必须要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进入进入情境去反复品味。因此,需要想象和联想。第二,文学思维的跳跃性。与数理思维重逻辑理性不同,文学思维更重跳跃性,往往表现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等。这就决定了品味文学语言的时候需要依赖想象和联想。如夏D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一文中提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做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段文字表明文学语言所独有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跳跃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品味语言,才能养成语感。

3.比较的原则。在对语言切磋琢磨的时候,比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表达方式有没有表现力,用另一个替换比较一下,往往就豁然开朗。在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如果改为“皇上逃跑了,丈夫也在战乱中死掉了,鬼子攻进了北平城,”,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却少了一些情味。原文通过排列句式,简洁有力,短促紧凑,渲染了一种紧迫感。灾难接踵而至的打击,母亲面对灾难的坚忍,我对母亲饱受苦难的同情,种种情味蕴含其中。一比较,学生立刻就能感受句式所传达的情味。如果学生能学会这样去品味语言,其语感的提升是指日可待的。

总之,语境原则、想象和联想原则、比较原则是养成语感的三大法宝。舍此,品味语言便无从进行,养成语感便是一句空话。

作者简介:习礼根(1977―),男,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上一篇:谁“绑架”了我们? 下一篇:做一个“不忘初心”的心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