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工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22 09:43:58

浅谈化工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尽心尽力灌专业理论知识,学生费尽心思来应付,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一无用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一个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我们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我所教的化工专业课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一、正确定位有效教学的理念

教师首先明确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从时间上来说,有效教学除促进学生当下发展,还要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生产第一线,是个生产能手,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积极上进、不断钻研的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发展的基础,求上进是继续发展的动力,苦钻研是不断发展的保障。学生最终从一个普通工人逐渐发展成为技师、工程师,甚至最后成为该专业的学者、专家。

二、如何实现化工专业课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里,这三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

1.有效讲授

目前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将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其实,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化工专业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化工原理课程中,许多概念、原理是人们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生产实际中探索研究得到的,比较深奥,仅仅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概念、原理本身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能吸引学生。教师教学中借助诙谐幽默的比喻、夸张的表情动作,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将这些枯燥难懂的知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理解了,记住了。例如,传热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传递的热量,热负荷是指换热器中单位时间内冷热流体间所交换的热量。从字面上看两个概念比较接近,而且它们在数值上又相等,故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时很容易混淆。实质上这两个概念涵义上是有区别的。采取比喻,某个运动员可以举重150公斤,这是他的能力,相当于换热器的传热速率,传热速率大小反映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他参加运动会要举起140公斤才能得冠,这相当于热负荷,热负荷是根据生产实际所提出来的。最后这位运动员举起140公斤得冠,等同于换热器传热速率与热负荷相等,可以完成生产。

2.有效提问、讨论和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学生是被动接受,学生要学到更多知识,需要老师有效地提问,以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投入自主的学习状态。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积极讨论。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让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是无效的。因此要保证提问有效,教师首先要保证问题的科学性、逻辑性;第二,提问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三,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给予足够时间,学生答错,也要认真剖析错因,不能打击其积极性。

3.有效实训

实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同的实训内容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训,一定要突出实训的功能,而不是“走过场”,并且实训要和实际生产“零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对实训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编排。如,化工原理课程中实训内容之一“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按书本要求,学生通过实训来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在这个过程中熟悉离心泵的操作以及巩固离心泵特性这个知识点。如果按书本上来进行实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与生产还有距离。我们对此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变,在设备上做了一些“手脚”,在学生实训时会产生一些与实际生产中一样的常见故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了思考,一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排障方法,最后统一意见,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排障。实训结束后要求他们进行总结,哪种方法最适合实际生产中排障,这样使得这个实训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兴趣很浓,特别在消除故障后,很有成就感,因此他们对本专业的各个学科都有很强的求知欲。

总之,化工专业课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不再是只为了考试,而在于学生乐于学,在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在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陈凌霞.精细化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郑州师范教育,2012.

上一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分析 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