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

时间:2022-09-22 09:38:00

摘要:1853~1855年间,为了直捣北京,清政府,太平天国实施了北伐的战略行动。由于诸多条件并不具备,北伐失败。其原因有:政权尚未稳定、政治条件不成熟;兵力不足、攻坚能力薄弱;经济力量脆弱、补给困难;自然环境恶劣、行军道路艰险;孤军深入,缺乏后援,补给滞后;通讯联络不畅、缺乏信息沟通。实施北伐是必要的,其作用应该肯定,但北伐付出的惨痛代价和教训应深刻总结。

关键词:太平天国;北伐;林凤祥;李开芳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4-0082-04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定都天京,为了把革命迅速推向全国,在稳定天京防务后,分兵进行北伐和西征,以夺取全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英国军舰云集上海,“其时,清政府建江南大营于孝陵卫,防止太平军进攻东南;建江北大营于扬州,防止太平军北上。”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使一些将士产生了保守享乐、不求进取的思想,在军事上不得不以相当多的兵力防卫南京。到清军江南大营建立后,敌人对南京的骚扰日益频繁,洪秀全又从驻守扬州、镇江的太平军中往回抽调部分兵力。1853年5月,北伐军约2万人由天官副丞相林风祥、地官副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等率领,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8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北伐失败。

与出动数lO万大军的西征战役相比,北伐军只有2万人,所以学术界一直认为,北伐军只是一支用于牵制清军八旗主力南下的偏师,事实并非如此。北伐军士兵是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从广西到江苏,历经无数血战,战功卓著,战果显赫。虽然其问偶有失利,但总体表现十分强悍。两年间,北伐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忍着饥饿和寒冷,同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横扫六省,转战2500公里,连克数十城,斩杀清军7万余人,甚至一度逼近京畿,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了大量清兵,迫使10数万清军调头进行防御。为南方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和呼应作用。由此可见,北伐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作战效果明显。但必须承认,孤军远征,后援不继,全军覆没。悲壮之极,无以言表。究其原因,近年来,学术界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制约战争的多重因素及太平军北伐所产生的诸多影响。一些学者创新思路、不囿成见,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观点。笔者在充分吸纳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环境、通讯联络等方面对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政权尚未稳定,政治条件不成熟

太平军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经过两年多的顽强奋战,从遥远的广西推进到清王朝在江南的心脏地带,形势令人振奋,尤其是占领南京构成了时局的转折点。当时,全国许多地区的人民在太平天国革命风暴的影响下,发动了不同程度的起义。各地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使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农民起义绝大多数爆发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太平天国所经之地区及邻近地区。至于北方各省,尽管也有零星的武装暴动,但影响较小。北伐军在北方没有注意发动群众,这是史学界一致的意见,也被认为是北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伐军在北方行程仓促,并没有太多时间宣传太平天国的思想和理念;北方人持重保守,短时间内比较难于接受拜上帝教这种与传统大相悖逆的宗教,北伐的群众基础很不牢固。北伐军对在北方不信拜上帝教的群众态度比较粗暴,出现了一些掳掠行为,加上清军歪曲事实的宣传,从而加深了北伐军与群众间的矛盾,以至于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尽管有些耸人听闻,却也折射出北伐军发动群众工作的欠缺。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虽然在南京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但它刚刚诞生,根基不稳,仅仅占据镇江、扬州等城市,远不能左右全国形势的发展。众所周知,随着太平天国革命军影响的不断扩大,参加太平天国革命队伍的阶层逐渐增多,但仅局限于一部分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矿工等,众多的人民尚未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究其原因,在于就全国范围而言,人民还受着清王朝的欺骗宣传和正统观念的束缚,对于太平天国的一系列革命主张不甚了解。因此,还不能说占领南京便已在政治上到达了全国革命的高潮。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据史料记载,当北伐军进入直隶时,清廷震恐,但并没有达到“京城一空”的地步,更没有像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先生所比喻的那样,即“满清王朝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众所周知,满清王朝已经统治中国200多年,虽积重难返,但中央集权依然牢固,中央政府还有号召力,还能倾全国资源进行战争。

二、兵力不足,攻坚能力薄弱

太平天国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辗转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攻克了永安、武昌、安庆、南京等许多大中城市,革命队伍由起义之初的1万多人发展到占领南京时的号称百万。然而,起义军大多是举家参军,妇孺很多,真正能用于作战的兵力很少,至多10万人。这一点可以从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供词中得到佐证:“北伐军自浦口出发时之所以才二、三万人,显然是由于当时太平军的兵力不够调拨的缘故。在南京时,听说要打发人到长安、河南去,那时安徽已经占据,未有兵去。”这突出反映了当时太平军兵力的不足。试想,如果太平军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大军,为何让仅有1.7万人的向荣军队驻扎在天京城外而置之不理呢?再有,太平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但随着战争的日趋激烈,广西“老兄弟”愈来愈少,补充入伍的大多数是进军途中参加的新战士。他们在政治觉悟、士气、作风诸多方面较广西“老兄弟”有程度不等的差距,加之军需不足,因而在战斗中暴露出太平军的明显弱点,即攻坚能力比较薄弱,太平军攻打桂林、长沙和北伐军攻打怀庆、天津等城市失利的情形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怀庆一战,从1853年7月7日一直打到9月1日,北伐军围困怀庆近60天,城内清军弹尽粮绝,岌岌可危,但誓死抵抗,将太平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挡在城墙之下,甚至一度派出数百名壮丁缒城而出,以区区数千之众力拒数倍于己之北伐军于城外。而北伐军正是因为火药不足,才未能顺利攻破(怀庆)城墙,最后只能避开东面的清军解围西走,从而失去了从山东取捷径北上的有利时机,最终成为北伐军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北伐军攻下的城市,都是随即离去,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和强大的革命政权。再看清朝一方。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53年太平军打下南京,清军四易前线统帅,前后调集兵勇50余万,都不能免于两江总督被斩、南京失守的惨败。但必须承认,这时候清军在技术装备和数量方面的优势尚未消失,正因为如此,太平军占领南京的第10天,向荣就尾随于明孝陵建立了江南大营,数日以后琦善又于扬州扎建北江大营。而在北方,清军将其90万精锐密布在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为确保北燕地区的安全,清廷派出了御前大臣格林沁等专办京城防务。事实表明,清王朝在北方的军事设防已成为北伐军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就总体力量而言,太平等并不具备北伐以定中原的条件。

上一篇: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 下一篇: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