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浅析

时间:2022-09-22 07:54:39

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浅析

数字出版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产值屡创新高,市场规模、用户规模逐年壮大,新技术、新产品,新终端不断涌现,整个产业正处于急剧上升期。但是作为新闻出版业的主力军――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方面却建树不多,步履蹒跚。对商业模式不识、认知不够、探索不足,甚至是存在认识误区,这是影响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商业模式概念与要素

商业模式是实际存在的,是可以被总结和归纳的。目前,被广泛认同的商业模式定义为:“是一个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这个系统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作业方式、销售方式、信息、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所处的环境、创新力,又称输入变量),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给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变量),因而具有自己能复制但不被别人复制的特性”。当然,商业模式一般要包括价值定位、目标市场、销售和营销、生产、分销、收入模式、成本结构、竞争者和市场份额等诸多要素,比较复杂。虽然有些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但至少也要包括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生产过程)、赢利方式等三方面要素。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因此我们在把握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时,也力图避免使之复杂化,主要抓住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生产过程)、赢利方式三方面入手即可。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主要围绕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与产品、如何生产相关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蕴含在产品、服务中的经济价值如何实现等三方面要素来进行思考。

二、商业模式认知与行动

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数字出版是一个陌生的未知领域,从业人员对数字出版难免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对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决策者来说,数字出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让他们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目前,由于诸多因素困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存在多种认知:一种是神秘派认知,认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比较高端,无法认知,以现在企业自身的条件、人员素质尚不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这种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悲观认知,使许多传统出版单位对于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仍处于观望状态,这里不是妄下结论,现在这样的企业依然存在,而且数量不少;一种是朦胧派,对于数字出版业务有着美好憧憬,也有些许尝试,但是对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对企业自身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条件认识还不够,这种认知状态决定了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仅仅推出Webl.O产品,如简单的电子书(E―Book),投入力度不够、业务裹足不前,这种企业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一种是积极的能动派,认为虽然现在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但仍有一些经验或模式可以借鉴,通过不断地探索,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顺利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这种认知状态促使一些企业开始积极投身于数字出版之中,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企业尚为数不多。

三.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一些传统出版单位面对发展迅猛的数字出版产业,突破固有思维,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并在市场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商业模式,虽然并不成熟、需要完善,但仍可加以借鉴。

以跨媒体,跨领域为带动的组合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突破以纸质出版为载体的限制,通过并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联合经营等手段。共同开发或推出高品质的多媒体数字出版物以实现市场的占有和数字化转型。它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合作共赢。近几年来,一些大的出版集团、期刊集团转变经营方式,跨领域发展,与数字媒体和行业服务,在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等领域合作发展,推出MPR读物等,虽然合作的利弊均有存在,但这种模式已成为主要商业模式。

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增值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或依托其他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团队的组建,以推动技术开发、升级,并转变服务与经营观念,使用户在应用数字出版产品的同时,获得超出期望的满意服务的模式。目前,一般大型的出版集团和经济基础雄厚的出版社都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而经济基础一般的传统出版单位则采取了与其他技术企业合作的方式。近几年来,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积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从而带动了传统出版单位整体的转型升级工作。

以整合内容资源为依托的数据库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出版单位将众多内容资源和信息集中起来,以数据库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订阅服务与付费下载服务。它与以往传统出版物的服务模式不同,向用户提供的产品突破了书的限制,是一种包括数据、内容、体验的综合。目前来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传统出版单位,绝大多数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据库内容资源的持续获取和扩展越来越成为这一模式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瓶颈。因此,传统出版单位在数据库内容增量问题上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以版权保护为基础的合作分成模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出版业就是版权产业,脱离了版权保护,出版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通过技术、法律等诸多手段对既有版权和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与增值开发,通过版权的交易与使用进行赢利,并与版权拥有者进行利益分配。目前来看,一些拥有丰富版权资源、内容品质较高的出版单位,无论是在转型升级方面,还是在与网络媒体合作方面,都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以观念认知改变为起点的应用产品(APP)模式

传统出版人、传统出版单位一直以来都深信“内容为王”,缺乏对数字载体和传播渠道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对接数字传播体系时,手足无措。随着对数字出版认识的加深,传统出版人开始意识到制造内容已不是业务的核心,如何使内容实现增值,才是关键问题。因此,基于内容创造高附加值的应用产品成为了核心业务。应用产品以整合性、动态性、消费需求导向性和定制性对原有的数字出版理念进行了创新。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结合自身资源,对数字内容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应用产品,以实现内容增值。现在来看,传统出版单位推出的应用产品,多为多媒体(富媒体)图书,仍需进行创新探索。

以创造型消费者为基础的网络原创文学模式

创造型消费者,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即创新者。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用户创造内容的同时,要积极鼓励用户协同创新。这方面,盛大文学很具有代表性。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尤其是一些出版集团,也在积极部署原创文学网站,如陕西出版传媒集团创办的学海网业务就开展得不错,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商业文明改变中国,商业模式影响出版的升级转型。上述几种模式,适用的范围都不尽相同,传统出版单位有必要结合具体实践,进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乃至产业升级,以迎接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单位系吉林出版集团译文图书出版公司)

上一篇:蒋建国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技术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