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小学生假日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22 07:43:15

杭州市中小学生假日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如何处理好与学校时间等长的假日生活,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为此,我们从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场所等方面对杭州市中小学生假日生活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据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 键 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91-04

前言

自实行“减负”后,根据国家现行的双休日和中小学生节假日放假制度,我国中小学生法定节假日达180天左右,约占全年的50%,假日时间的增多,一方面为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如果利用不当,反而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何处理和安排好这几乎与在校等长的时间,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孩子们是否能健康成长、素质教育是否能顺利推进的教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秩序、社会生活质量、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学问题。

享有美好的假日生活是中小学生的天赋权利,也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它是青少年健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孩子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假日期间的教育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假日活动的研究,了解当前中小学生的假日活动观,把握当前中小学生假日活动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对于丰富素质教育和闲暇教育研究成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全市80余万中小学生的庞大需求来看,目前全市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总量偏少,而且场地资源和活动资源严重不足,而社会上其他可供孩子们去的安全、健康的场所实在太少。虽然第二课堂活动的施行,使假期中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衔接得到了一定进展,但尚待继续。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孩子们当前节假日生活过得如何,是否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呢?为此,我们面向目标群体展开调查,试图调查当前中小学生的假日活动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杭州市80多万中小学生为总体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置信区间法创建样本容量。在95%的置信区间,精确度不低于±3%,研究总体的差异性假定为50%的调查设计下,确定理论样本容量为1067人。抽取样本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步骤是:首先在杭州地区各县(市)、区随机抽取高中1所,初中、小学各2所;再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40个学生或1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操作中实际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卷1967份。实际抽取样本数量远大于理论样本容量,样本更具代表性。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访谈了一些学生、家长和老师,查阅了相关资料,最终形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较丰富。写作业、看电视、玩电脑在假期占据主要地位。调查表明,即使是寒暑期,做课外作业始终是中小学生的假日“活动”重点,在平时的双休日有62.8%的被调查者表示平均每天需要做作业1小时以上,而寒假、暑假仍占51.6%、49.7%。可见课外作业在中小学生校外生活中占据相当重的份量,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建立在完成课外作业基础上的。这正如某学生在访谈中讲的,完不成作业,一切免谈。有14.0%的调查对象表明根本无需在假日做家务。同时,随着当前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孩子完成课外作业的情况下,家长一般也乐意听从孩子的活动安排,并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所以读书读报、体育活动、看电视、听音乐、玩电脑,外出游玩等等,学生对校外课余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多样化的、丰富的。但调查中可以发现,玩电脑特别是看电视正成为多数学生假期的“主导”活动。在寒假、暑假有36.0%、39.6%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玩电脑1小时以上,而看电视1小时以上的更有56.5%和62.7%。

(二)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多元,参与频率最高的是知识学习或特长培训场所。从调查中看,可供孩子们假日活动的场所比较多,图书馆(室、站)、青少年宫、校外培训学校、体育馆、少儿公园、社区学校、社区(或村镇)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都有。但他们参与这些活动场所的频率并不高,经常去的前三个场所分别是图书馆、青少年宫和校外培训学校,这个频率分别为43.8%、24.4%和18.6%。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去图书馆主要是查阅学习资料或自学,去青少年宫和校外培训学校主要是参加培训。

(三)活动伙伴

最希望有同学结伴,事实是一般由家长陪同。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的形成作用不容小觑。调查表明,58%的被调查者表明最希望有要好的同学结伴活动。而调查显示,只有到图书馆(室、站)去,与同学结伴的比例最高(同学结伴为32.3%、独自去的31.7%、父或母陪同的29.8%)。而到社区学院和校外培训学校,是独自去的比例最高,原因可能一是离家近,二是主要去参加培训,要去基本是经常性的。至于参与其它校外活动场所,家长陪同的比例均是领先,即使到体育馆(场),父或母陪同的为34.9%,同学结伴的33.5%,而独自去的只有11.5%。

(四)活动态度:喜欢、自愿,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虽然前有所述,中小学生参与校外活动场所的频率并不高,但调查表明,62.2%的被调查者对到这些场所参加活动表示非常喜欢,同时更有74%的被调查者说,家长对他参加这些场所的活动表示赞成。这在他们对另一个选题的回答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五)活动成效:总体满意,希望活动内容更丰富有吸引力

82.4%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假日活动,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具体而言,他们认为对于自己的帮助主要在于:扩大了视野(31.7%)、提高了综合能力(20.4%)、满足和培养了兴趣爱好(18.2%)、有助于学校课程学习(15.9%)、认识了更多新朋友(11.8%)。

同时,关于“校外活动场所和学校最大的不同”的单选题:43%就认为是“扩大视野,获得更多锻炼机会,学到更多新东西”,又有37.7%认为是“自由,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己作主”。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人为参加校外活动场所的活动,但我们遗憾地发现这主要不是来自于校外活动内容丰富有吸引力,因为只有5.6%选择此项作为与学校的不同点,同时我们从他们希望校外活动场所改进的方面也能认识到这点:23.6%希望有更多的户外活动,17.3%希望给更多动手练习的机会,15.2%希望增加新的活动内容。而这三项的诉求人数远多于其它方面。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假日活动安排上仍以学习为主,休闲因素严重不足。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假日休闲是排在学习、工作的末端考虑的事情。特别是应试教育仍然强势的今天,上好学校、读好书、有个好成绩、仍然是家长对孩子成长中最大的期盼。甚至有家长认为,一年180天的假期太多了,如果放任不管,功课全荒废了。因此,尽管中小学生有大量的假日活动时间,有比较丰富的假日活动资源,但是很少有孩子能尽情享受休闲时光。课外作业几乎人人有,天天有,因为即使学校不布置,家长仍会安排;自由支配时间建立在完成课外作业基础上。家长总是乐于“帮助”孩子安排课余时间,选择校外活动,赋予校外活动过多的“教学性”,希望孩子利用好校外课余时间,最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种功利性阻碍正削弱中小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亲近以及他们的校外生活情趣,同时也抑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精神。

2. 假日活动消费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现象。关于孩子假日活动的消费问题上,很多家长比较注重物质上的投入,而轻视精神上的投入和消费。这主要表现在,不少家长并非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正当需求科学安排,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消费方向和水平。如,有些家长因为自身工作忙碌,腾不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假期,通过买电脑、买手机、买玩具、买衣服等认为孩子喜欢的物品来弥补精神关爱。又如,在校外辅导班和兴趣培训方面,很多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来选择孩子的教育项目和类别或者随大流,根据他人校外培训项目的选择来决定自己孩子的校外教育项目,而没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而这些假日活动消费中的非理导致的结果是:对于孩子物质上的欲望有求必应,使孩子物质上富有;对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关爱不够,使孩子精神上贫困,甚至还会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反叛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到健康成长。

3. 假日活动场所的选择比较单一,活动范围十分有限。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尽管杭州推行了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可供孩子们假日活动选择的场所大大增加,但是中小学生假日最常去的活动场所前三位是图书馆(室、站)、青少年宫、校外培训学校。其他的假日活动场所如体育馆、少儿公园、社区学校、社区(或村镇)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孩子们去的机会仍然不多。为什么不去这些场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分别是“功课忙没时间”、“没兴趣”、“场馆内容吸引力不够”。他们说,自己选择参加哪类校外活动场所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活动项目和内容是否丰富(占33%),二是开放时间是否适合自己(占24%)。我们让中小学生提出改进意见,排在前三点的是:有更多的户外活动(23.6%),给更多动手练习的机会(17.3%),增加新的活动内容(15.2%)。正如不少学生说的,博物馆、纪念馆等这种地方去过一次就够了,又不会有什么新花样。诚然,我们的一些活动场所,缺乏对中小学生好动、求新求异等身心特点的把握,或者是漠视,使他们进入其中索然无味,即使有几样感兴趣的,也是长年不变的,致使他们缺乏持续参与的动力。

4. 假日安全仍不容小觑,安全教育任重道远。假期,正是学生意外事故的易发时段。由于极少家长能与孩子同时休假,对于不少上班族来说,孩子一放假,家长就头疼,因为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给孩子们安排一个去处。有的孩子被家长送回了爷爷奶奶身边,转移了监护权;有的报了N个学习班轮番消耗孩子精力,或报暑托班,使孩子有地方可呆,但同时也使孩子苦不堪言;有的家长出于种种无奈不得不使孩子进入一种“无监护”状态:年龄小的被父母关在家中,孤独不说,还可能导致各种险情发生;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则在街上游荡,出没于马路、书摊、网吧或到河边、水库,极易受到意外伤害的威胁。每年杭州中小学生因溺水死亡的人数占全年学生非正常死亡总人数的40%左右。仅余杭区2009年度各中小学发生学生安全事故中,非正常死亡学生已达到了10多人。调查中,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家长无法时刻陪护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假期安全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二)相应的建议

1. 家长层面:认识假日生活价值,做好假日活动规划,给与孩子更多的自。事实上,假日休闲不但是一种生活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交往的过程。善用闲暇是一门学问,一种需要技艺养成的艺术。孩子们的“休闲”,不仅仅是休息和调整身心,实际上也是孩子“发展”的机遇,是发展身心的一种途径和形式。孩子们在学校课堂里读书学习是一种身心“发展”,休闲状态中则是另外一种“发展”。孩子们可以充分利用休闲的自,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和特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与学校生活中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促使其全面发展。现实生活中,许多德、智、体都优秀,全面发展的孩子,基本上都比较会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能做到学习状态和休闲状态并重,并能在休闲时间获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假日活动规划,可以让孩子们在假期中既过得安全、开心,又有丰硕的收获,也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家庭关系。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性和发展意愿制定。(2)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的时间分配比例要适当。(3)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要兼备。(4)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要并重。(5)尽量创设更多的同伴活动机会。

2. 校外活动场所层面:发挥机构和场所双重职能,为更多的中小学生提供文明、安全、健康、丰富的假日服务。自青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诞生之日起,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安全、有益的校外生活服务就是其主要使命。1995年国家实行双休日制度后,国务院专门下达《关于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的通知》([1995]46号)文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科技等部门以及各群众团体,要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节、假日的休息和活动安排”,要“使中小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文明、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中度过节、假日。”并特别提出,“重视和发挥各地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馆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中小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益。”因此,在这一层面,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特别是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应该全方位积极发挥综合作用。

1. 发挥机构职能,拓展活动领域。发挥机构职能主要是指在上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面向本地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协助主管部门或接受有关部门委托,对本地区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起到组织协调和指导示范的作用。那么少年宫的工作任务就不应该只是管好、用好属于少年宫自己的专门场所,还应该积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动员各类资源深入学校、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或指导开展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并且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专门场所和专门力量,还要对当地其他单位开展校外活动提供好场地支持、组织指导和项目示范等各项服务。可以大力推行“流动少年宫”、“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的运行模式,活动触角积极向乡村、社区、城郊结合部延伸,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为更多的青少年假日生活提供多样化选择。

2. 发挥场所职能,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分析和调查中小学生假日生活需求,用足用好场所内部资源,增加场所的吸引力。在活动形式上坚持兴趣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开放活动、社团活动等多样并举。在组织方式上,坚持面向全体青少年,低门槛、零门槛,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青少年都进得来。在活动内容上,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全面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涵盖思想品德、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劳动和社会实践、安全自护等各类活动,将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各种趣味活动和实践活动之中,增强活动的体验性、互动性、探究性,注重现实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追求做中学、玩中学,学玩并重,将更有能力的中小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罗明东,扶赋.论闲暇、闲暇素质与闲暇教育[J].学术探索,2002(6).

[2]张桦,张健.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简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杭州蓝皮书.文化卷,第一篇:杭州青少年校外教育消费研究.

[4]林坚.中小学生闲暇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9).

[6]李萍.青少年闲暇教育简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7]赵虹元.国外闲暇教育研究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04(4).

[8]庞桂美.论中小学的闲暇教育与闲暇素质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9(12).

[9]孙玉霞,冷启安.学生假日活动的四种错误倾向[J].山东教育,2000(19).

[10]岳晓春,李永生.我国城市青少年闲暇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J].青年研究,2000(12).

[11] 张文萱.初中生闲暇活动调查报告.当代教育论坛[J].2006(14).

[12]马多秀.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学,2008(3).

[13]王亚琼.中小学生校外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报告[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上一篇:开拓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中学班主任胜任力与绩效关系研究